与其说养生,不如说养死

标签:
养生养死向死而生一死生 |

人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因此,人生的一个终极目标就自然产生了:人要笑着离开。
然而,问题来了,你为什么是哭着来的呢?答案是:那是因为这不是你的选择,而且情非自愿,你当然要哭。
然而,问题又来了,你为什么非得要笑着离开呢?这是因为,如果你仍然是哭着离开的话,那就证明了你根本没有快活地活过,而且,你无论是哭还是笑,你都责无旁贷,因为这是你可以选择的,而且一直都是你的选择。
当你哭着来时,你身边的人都在笑吧?!好吧,当你笑着离开时,就让你身边的人去哭吧。你笑得越开心,他们哭的越伤心,就越证明你有了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
所以,对一个人来说,与其说养生,不如说养死。
人不必忌讳说死,狼格言说得好:病,怕嘛有嘛;死,说谁没谁。怕,怕病,尤其是怕死,是最有害健康的东西。电影《集结号》:怕死的人身上有一种味,子弹闻得见。结果,就说这句话的人活了。
古楚人就信奉“事死如事生”。
庄子在公元前300年就提出“一死生”。庄子说:“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惯者。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为友矣”
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才又提出“向死而生”。与庄子的观点一脉相承,却是迟到了将近2000年的现代表达。“向死而生”是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一种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可以延长的,这种延长具有的是内涵性而非外延性,也就是通过内在精神成长的方法,淡化世俗功名利禄对精神的诱惑。从而珍惜自己生命的每个瞬间,焕发真正的生命力与内在活力。通过提高生命瞬间的质量和长度,来提高生命的效度和目标的密度,让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
子路曾经问孔子,死是什么?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把死与生联系起来,与庄子“一死生”是一致的。如今,我们似乎可以再加上一句:“未知死,焉知生?”
前一篇:卜算子落葉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