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救救救过孩子的鲁迅

(2013-09-07 08:39:20)
标签:

救救孩子

救救鲁迅

教材

 

2013年9月,新学期的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再次删掉了鲁迅的文章。虽然,这已经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事了,但还是引起了广泛而严重的关注和争议。

 

我注意到关于这次教材调整的一些说法。

 

例如,北京市教科院相关专家表示,相比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而言,鲁迅的文章入选中小学教材篇幅呈下降趋势。一些深奥难懂的内容被替换或调整到高中阶段。根据学生学习实际的需要对教材进行更新是教材发展的基本路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学生学习的质量。这些专家还表示,在今天的阅读时代,只靠教科书所灌输的价值能坚持多长时间,真要打一问号。基础教育应可能让学生较大范围地接触各类经典作品,而非唯一的“投枪与匕首”。

 

例如,苹果园中学初一年级语文组备课组组长王志勇认为,在被更换的9篇文章中,感觉新增的9篇文章比之前的9篇文章从写作时间点上离现在时间更近一些,学生从内容和主题上接受起来就更轻松一些。

 

例如,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韩宝江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教材的编者在选文的时候会淘汰一些相对年代久远的文章,逐渐增加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的、认可度较高的文章。他认为,被更换掉的文章不是说不好,不仅出于编者的种种考虑,也考虑到当今学生的接受能力。

 

今天,这些对教材的想法和说法,证明了我们对教材的读法和编法都相当的混乱而且无知。

 

例如,根本忘记了教材承载历史文化传统的属性。如果说,随着社会发展,就要淘汰年代久远的文章,那就不独鲁迅,屈原也早就该被历史再次投进汨罗。实际上,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年代久远,都不应该是教材淘汰文章的理由。

 

例如,考虑到当今学生的接受能力,一些深奥难懂的内容被替换或调整。学生的接受能力弱化,正说明我们的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的浅化,怎么能够一股脑向矮看齐,回避深刻呢?值得注意的是,接受能力不光是学生的问题,也是教师甚至是教育的问题。

 

例如,原先教科书中所蕴含的价值,我们的还能理解多少,这的确要打一个问号,但问号之后,应该是强化教科书价值观念的叹号啊,为什么会是删节号呢?

 

我认为,学生教材应该凝聚包括本民族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的精华。它的特征,是静态,而不能像新闻报道一样是动态。教材编写,应该慎思,谨言,缓行,相对稳定。我甚至认为,只要是教材,就不选活人的东西。人还在,心不死。今天是金牌,明天是丑闻。今天是明星,明天是绯闻,人不堪其扰,心不堪其惑。何教之有?活人的东西,未经时间的考验,取舍之间,全看一个“名”字,不是精华,难免浮华,于材何用?于才何益?
 
梁启超曾在《学校读经问题》一文中写道:“古书训词深厚,含意丰宏,能理解古书看,则借此基础以阐发新思维,或尚有着手处,若全国皆习于浅薄之文学,恐非惟旧学失坠,而新学亦无自昌明。”我们或许可以不读经,但梁启超的话却不得不听。


海明威基本不读活人的作品,他说:“活着的作家多数并不存在。他的名声是批评家创造出来的。批评家永远需要流行的天才,这种人的作品既完全看得懂,赞扬他也感到保险,可是等这些捏造的天才一死,他们就不存在了。”我们与海明威时代的不同是,中国没有批评家,天才的名声不是批评家捏造的,是商家捏造的。

 

鲁迅入选和退出教材的问题,远比别的问题复杂。

 

专家告诫我们,基础教育应可能让学生较大范围地接触各类经典作品,而非唯一的“投枪与匕首”。我倒觉得,专家的话,替这个体制透露了一个信息,即对“投枪与匕首”的恐惧和抵制。然而,没有比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更需要这“投枪与匕首”了。因为,我们的投枪已经折断,匕首已经锈蚀,并且早已被当作“管制刀具”收缴了。

 

2007年,北京9区县的高中语文课本大换血:金庸的《雪山飞狐》替掉鲁迅的《阿Q正传》,我当时说,有些中国人已渐渐地开始讨厌鲁迅,讨厌《阿Q正传》了。因为,他们从鲁迅的文字里,常常可以看到自己的丑陋的影子。更何况,现在有不少当权者,恰恰是阿Q革命成功的典型代表。这种自下而上的厌恶和自上而下的憎恨,使他们群起而攻之,鲁迅就这样被他塑造的阿Q打倒。

 

鲁迅是“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以现在的中国人的品行来衡量,鲁迅凭这句话就可以不朽。而且,这也说明,现在绝不是让鲁迅淡出的时候,而恰恰是重读鲁迅的时候。

鲁迅曾经说过,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我们似乎应该说,没有吃过孩子的中国人,或者还有?救救孩子,也救救救过孩子的鲁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