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厚道中国人 |
被误用的“厚道”
“厚道”一词,被中国人误解,被中国人误会,也被中国人误用。
“厚道”这个词,颇具古风,但其实,古代没有。古代有的,是“厚德”。我认为,“厚道”就是“厚德”的流变,是“厚德”的俗用。
电影《手机》中,严守一偷情,被费墨揶揄,严守一回了一句颇有意味的话:“做人要厚道。”同样,在费墨被严守一发现有外遇后,费墨也用四川话说了这句“做人要厚道”。
这一句调侃的台词竟当选当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则更加深了中国人对“厚道”一词的误会。
参与评选的某省社科院社会学所胡所长称,“厚道”就是老实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厚道”就是“温良恭俭让”。这无疑都是对“厚道”的误解。
“厚德”出自《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梁启超解释:“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见义勇为,不避艰险。”“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责己甚厚,责人甚轻。名高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而我基于对天地的理解——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土;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没有天地便没有一切——认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是可以互文见义的,即天行亦厚,地势亦健。
所以,把“厚道”解作老实,或是“温良恭俭让”,是偏颇的,甚至是险恶的,其盖源于封建社会对中国人的奴化。类似的例子如,中国古代儒家的所谓传统诗教“温柔敦厚”也是。《礼记·经解》:“敦温柔厚,诗教也。”它规定怨刺必须“温柔敦厚”,强调“止乎礼义”和“主文而谲谏”,只允许“怨而不怒”地委婉劝说﹐不允许尖锐地揭露批判。这种教化,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几乎无人怀疑,直到清初,王夫之才在《姜斋诗话》中指出:“诗教虽云温厚,然光昭之志,无畏於天,无恤於人,揭日月而行,岂女子小人半含不吐之态乎?《离骚》虽多引喻,而直言处亦无所讳。”
“光昭之志,无畏於天,无恤於人,揭日月而行,直言处亦无所讳”,这才是“厚道”。
“厚道”的被误解被误会被误用,导致中国人里,多老实之人,多刻薄之人,少厚道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