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鲁迅金庸阿q教材中国人 |
鲁迅被阿Q打败
据报道,从2007年9月1日起,北京9区县的高中语文课本将要大换血:金庸的《雪山飞狐》替掉鲁迅的《阿Q正传》。
与此同时,《六国论》、《过秦论》、《病梅馆记》、《伶官传序》、《项脊轩志》等古文名篇通通撤下。在各地的课改中,鲁迅、朱自清等名家的作品数量逐渐减少,如鲁迅的《一件小事》、《祝福》、《药》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在各种版本的语文课本中慢慢淡出。
我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两个文本至为重要,一个是宪法,一个就是人文教材。然而不幸,在中国,这两个文本一直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一方面禁锢不动,另一方面是自恣意乱动。
有报道说,其实,这个北京版语文教材,实际上早在2002年左右就开始着手编写。最开始时,是顾德希(北京四中特级教师、北京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薛川东(北京版语文编委、特级教师)等人萌生了一个意愿,想在北京市搞一套思路不同于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当时还有四五个“志同道合者”,出于个人的兴趣,带着一种“玩票”的想法,也都参与进来。薛川东说,“开始就是想做个试验,也没跟有关部门打招呼。我们几个老同志也可以说就是玩一玩吧。”
这是什么话?对这几个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霸,我们是不是可以骂一句“玩儿蛋去吧”呢?当然可以!而且,还得捎上那些混蛋的教育官僚。
另据报,《雪山飞狐》进入这次北京版的高中语文课本幷非偶然。编委中有不少金庸迷,比如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67岁的老“粉丝”北京版语文教材主编顾德希,他亲自推荐了《雪山飞狐》中的一段,最后被确定下来。
“粉丝”主导教改课改不能不令人震惊,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金(庸)迷”还是“金(钱)迷”吧,如果不改教材,他们怎么捞钱呢?
在同样从语文教材里被撤掉的文章《纪念刘和珍君》中,鲁迅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凶残到这地步。”这回让鲁迅不料也不信的是,他塑造的阿Q凶残地打败了他。
我越来越觉得,阿Q本来就是个颇具娱乐精神的人,无论是对待生活,还是对待生命,甚而至于对待革命,都是如此。这一点,与过去与现在的中国人都颇为神似。所以,中国人已渐渐的开始有些讨厌鲁迅,讨厌《阿Q正传》了。因为,他们从鲁迅的文字里,常常可以看到自己的丑陋的影子。于是,他们群起而攻之,鲁迅就这样被他塑造的阿Q打倒。
我已经说过,鲁迅“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以现在的中国人的品行来衡量,鲁迅凭这句话就可以不朽。而且,这也说明,现在绝不是让鲁迅淡出的时候,而恰恰是重读鲁迅的时候。
没有害过人的中国人,或者还有?救救鲁迅,救救中国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