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清明笑与愁生与死 |
清明一壶酒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的这两句清明诗,流传千年,脍炙人口,不幸与近现代中国人的封建压抑教育沆瀣一气,使得清明节在中国人的眼里心中,成了一个痛,甚至成了一个病。
这当然不是杜牧的错,甚至不是古人的错。我历来都认为,中国人,古人比现代人开放,社会,古时比现在开放。
再看古人的清明诗——
1)唐张籍“同锦州胡郎中清明日对雨西亭宴”:
郡内开新火,高斋雨气清。惜花邀客赏,劝酒促歌声。
共醉移芳席,留欢闭暮城。政闲方宴语,琴筑任遥情。
虽然也有雨,但还有酒,又何等逍遥。
2)唐白居易“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
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
可惜春风老,无嫌酒醆深。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
清明招妓,这也行?
3) 宋黄庭坚“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馀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首先确定清明是“佳”节,并以笑与愁生与死做对比,劝人想开。
4)南宋高翥“清明日对酒”: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千家诗》(谢芳的王相注本)评:“祭扫回家,儿女欢笑于灯前,竟忘死者长眠于冢矣,则纸灰血泪,有何益哉。”这种道德说教,正是中国人封建压抑教育的典型写照。令人发指的是,评论根本不顾诗的内容(也可能根本没读懂),诗作者的思想感情,乱说一气。这就不仅是“压抑教育”了,简直就是“专制教育”。
我想,突破封建思想桎梏,就从一扫清明的凄风苦雨始。
清明,可以哭,但不能不笑。可以有泪,但不能没酒。
这样,你似乎就会想起并记住杜牧清明诗的后两句——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