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德就是智慧

(2007-01-09 20:08:30)

美德就是智慧

 

 

美德即智慧,是苏格拉底的命题,却是我们的问题。现在的中国人有几个相信美德是智慧的渊源?在他们的眼里,在他们的心里,美德不仅不是智慧,而且还是愚蠢。在中国,好人不是能人,高尚一定弱智。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女人不坏,领导不爱 …… 坏,成了判断一个人能量能力的潜标尺。

 

我笃信,美德就是智慧,实话是最佳表达,诚实永远是上策,惟基本品德才能予生活以技巧。

 

举一个古时的例子——

 

清康熙时,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家府与吴氏毗连。也是官宦之家的吴氏越界建房。家人乃驰书京都,报告张英。而张英回复给老家人的是这样一首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书后,遂退让宅基三尺。吴家深受感动,亦退让三尺,遂成今日桐城的“六尺巷”。

 

    在安徽安庆(桐城今属安徽),流传着这样说法:“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指的就是张英家。张英的儿子是大名鼎鼎的张廷玉,张廷玉(1672-1755)为康熙时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乾隆时加太保,为官康、雍、乾三代,历半个世纪宝刀不老,为二千年封建官场之罕见。张廷玉有这样的官场作为,应该说是他得益于父辈、祖辈淡泊致远、克已清廉的家风。《二十五史·清史稿》列传大都是单名,张英张廷玉名下都列有子孙。张英传中记:“自英后,以科第世其家,四世皆为讲官。”

 

在张廷玉的传中记载,张廷玉之子张若霭殿试得一甲第三名(探花),张廷玉跪求雍正换人,以留得名额给天下平民英才,因为张家已太多出人头地的机会了。雍正感动,将其子降至二甲一名。可见张家谦卑公允之心。当时的清王朝尽管帝王自律且有作为,但为政权故,对汉人难免提防有加,不仅控制使用,还大兴文字狱,虽高官厚爵,却如履薄冰。张家人如此低调,是美德亦是智慧。

 

再举一个我们家的例子——

 

     我没有见过我的爷爷。据我父亲说,爷爷是清末最后一批秀才,因科举废,只好在老家做“三先生”,即教书先生,治病先生,风水先生。

 

那时是中国最动荡的年代(细想一下,中国什么时候不动荡呢),八国联军,国内战争,日本鬼子 …… 国将不国,民不聊生。爷爷仗义疏财,对交不起学费的人,对看得起病,但买不起药(爷爷开诊同时还开一个药房)的人一律赊账。他经营药房,买地(田地和坟地)也会找别人借一点钱。

 

我爷爷在他六十多岁的时候,不幸得了伤寒。开始以为只是感冒,自己抓点药吃,不见好,以至不起。有人建议找个医生,爷爷说,那就找个西医吧。一位德国的医生来看了说,晚了。

 

爷爷临死前,叫家人把欠别人的钱,卖房卖地一律还清。把赊账的借钱的欠条一把火烧掉,一笔勾销。小时我闻此事,只知道爷爷是好人,及长,才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不仅仅是美德,还是智慧。

 

试想,反正将死,把账赖掉,财产留给孩子,谁会善罢甘休,孩子会好过吗?将欠条留给孩子,一一去讨,人会善财难出,孩子会过好吗?而且,还不仅保不住财产,要不着钱,还乱了生活,毁了手艺,更重要的是坏了心态。

 

我父一代,四男三女,除一人夭折外,其余都活过八十岁,我大爷活到九十,我父亲排行最小,活得最长,九十二岁。用我父亲常的话说这叫做“祖上有德”,而我的补充是:“德中有智。”

 

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时说过这样一句话——

 

“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元旦献“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