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情”忽悠“与国际接轨”
在某些中国官员手里,有两大法宝。一是“与国际接轨”,一是“中国国情”。至于什么时候要“与国际接轨”,什么时候强调“中国国情”,完全看官员自己的实际需要。
例如——
·公款旅游时,要“与国际接轨”,视察民情时,则强调“中国国情”。
·扩展城市时,要“与国际接轨”,建设农村,则强调“中国国情”。
·人要权,要“与国际接轨”,要人权,则强调“中国国情”。
·大建商品房,要“与国际接轨”,建廉租房,则强调“中国国情”。
·商品房,要“与国际接轨”,土地所有权,则强调“中国国情”。
·发展汽车,要“与国际接轨”,修路,则强调“中国国情”。
·收费时,要“与国际接轨”,服务时,则强调“中国国情”。
·收税,要“与国际接轨”,如何使用税金,则强调“中国国情”。
·收费提价,要“与国际接轨”,百姓待遇,则强调“中国国情”。
·足球俱乐部的薪金,要“与国际接轨”,输球,则强调“中国国情”。
·垄断,要“与国际接轨”,竞争,则强调“中国国情”。
·选秀,要“与国际接轨”,选举,则强调“中国国情”。
·物价,要“与国际接轨”,质量,则强调“中国国情”。
·政府准时下班(实际常常是早退),要“与国际接轨”,说话不算数,则强调“中国国情”。
·高薪养廉,要“与国际接轨”,监督廉政,则强调“中国国情”。
·公务员长工资,要“与国际接轨”,公共事务投入与效率低,则强调“中国国情”。
·减息,要“与国际接轨”,消费退税,则强调“中国国情”。
·凡是收费的事,都要“与国际接轨”,凡是免费的事,都强调“中国国情”。
·燃油税,要“与国际接轨”,高速公路及桥梁免费,则强调“中国国情”。
·在到底什么时候要“与国际接轨”什么时候强调“中国国情”谁说了算的问题上,绝对不要“与国际接轨”,坚决强调“中国国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