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bengua.blogbus.com/files/12324676160.jpg
休闲服、运动鞋,一位个子不高的老头儿从电梯下来,轻盈地向我走来,他伸出右手,很礼貌地说,I'm Jim Rogers。
随和,这是吉姆•罗杰斯给我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在随后的两个小时的交谈中得到了充分地证实。他最感兴趣的两点,一是他的环球旅行,二是他的两个宝贝女儿。对于第一点,他说,他好多次都是在旅途中买股票的,对于第二点,他在给我的他的新书《投资大师罗杰斯给宝贝女儿的12封信》扉页写道,好好培养你的孩子。
本担心自己的英文水平,未料到聊得非常愉快。两个小时后,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不少人觉得他狂狷,或是称他为“大忽悠”的原因。他从来都在按照自己的兴趣做事,从来没有想着去影响谁,只怪投资者和媒体太认真了。“他们自己忽悠了自己。”罗杰斯玩转着手里的刀叉,眼睛一眯,额头上出现好些皱纹,但他说,我是一个年轻的父亲----60岁那年始得一女。
1980年和索洛斯分手后,29年来,罗杰斯和他从来没有有过任何联系;巴菲特称罗杰斯是最牛的趋势专家,但他们几乎没有过任何联系和交流;罗杰斯的名片上印着的头衔是“罗杰斯控股公司”的董事长,但这个公司几乎是个一人公司(他的三位助手分别在美国、新加坡和香港),罗杰斯说,做自己的事、感觉充实就够了,我并没有觉得自己是什么“大师”。
我们喝茶的地方,在眺望维多利亚海港风景最佳的君悦酒店的30楼咖啡厅,临走的时候,他说,明天中午我在香港会展中心有个小的演讲,你可以来听下。我说好的。
第二天我睡了个懒觉,因为要回广州,所以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去听一下罗杰斯的演讲。最后还是去了。到了香港会展中心,我才知道这里正在举行的是香港特区政府和贸发局合办的“第二届“亚洲金融论坛”,全球的众多金融界重量界人士济济一堂。当我到了2楼大厅门口,报上姓名时,香港贸发局的一位女士很热情地说,罗杰斯交待过了。直到后来,我才在电子信箱中看到,罗杰斯前一天听说我要去听他的演讲,就马上发了邮件给贸发局这位女士,而这位女士又迅速回了邮件给我。这些细节,让我感到非常惭愧,同时罗杰斯于我再多了一份亲切感。
我想,许多人许多时候或是过分自信,或是妄自菲薄,大概皆因太喜欢也太频繁地给自己找参照物了。回到广州,我给罗杰斯的回信中说:你的生活态度让我想起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一句话: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作为晚辈,我受益匪浅。”
链接:争议罗杰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