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出租车司机被美化的命运与真实的命运

(2006-04-18 23:57:40)
分类: 人物泪痕
今天看新闻,有两条是关于出租车司机的,一则是东方早报的《运价联动公式“多乘多支出,少乘少承担”》 ,上海出租车运价与油价开始联动,起步价上调。我仔细看了一下新闻,有关方面在听证会上还专门有这么一条“确保行业驾驶员平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为目标”,看起来蛮不错的,不过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不过是又一次“凡听必涨的形式主义典范,出租车司机的收入肯定不会有增,倒是普通消费者去担承油价上涨的压力了,只有出租汽车公司是渔翁得利者。然则在对外宣传的形式上,却是一副民主与仁慈的模样,就像真的一样。

另一条是华夏时报一则
关于出租汽车司机生存状态的报道,开篇的“核心提示”就写道“4月12日清晨,北京又一位年轻的出租车司机猝死在车内,身后留下的是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没有工作的妻子以及年迈的父母……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这个城市至少发生了七例这样的猝死事件......“新闻报道的背景,是北京市也将于4月26日对出租车调价举行听证会。不过华夏时报选择了纪实性的手法,一些照片很有现场感,并对出租车司机真实的生活境遇进行了披露,其实出租车司机对调价并不看好,与此同时,许多出租汽车公司对记者的采访要么回避要么含混晦涩。

多么大的反差啊,出租车司机遭遇了“两重”命运--被美化的和真实的。第一则新闻的采写角度是官方表态性质的,行政部门用极仁爱的姿态表示了对出租车司机的关爱。可是看一看第二则新闻,看一看出租司机这一弱势群体的现实生存状态,你就不得不怀疑听证会上的许多话全是扯蛋。

更重要的是,我关注到一个事实--SOHU、TOM等网站转载了华夏时报关于出租车司机的那则报道后,不久就将之撤下了,SOHU将原页面转向了”网站地图“,TOM原告页面中的文字与图片已删去,变成了
一片空白。想必华夏的的报道又被扣上了负面“的屎盆子,有关部门觉得不舒服了。

2006年普利策奖日前大哥伦比亚大学揭晓,国内许多媒体与网站纷纷报道,甚至标题直接为"“卡特里娜”飓风“刮”出普利策大奖",可谓形象至极。许多揭示灾难与底层人民生活的照片,以巨大的震撼力与人文关怀,赢得了人们的认同与肯定。可是在中国,报道国内强势群体苦难与悲惨境遇的许多照片,只能在网上流传,而永远不可能登上纸媒的版面,因为这些照片在没有诞生之前,就已被贴上了“反面”的标签并被宣布为禁品。

郁达夫曾有句名言:“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可以说,出租车司机真实的生存状态与被行政宣扬的生存姿态间的命运反差,不仅仅是他们这一个群体的悲哀,更是整个中国的悲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