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肯德基、麦当劳等著名的洋快餐店里有这样一条惯例:薯条炸出来7分钟后、汉堡包做好15分钟后如果还无人购买就会被丢弃(8月30日新华网)。扔掉口感不好的食物显然是一种浪费,并且,为数众多的洋快餐店日复一日所造成的浪费必定十分惊人!
但是,如果抛开浪费的前提,想必任何人都不愿意自己花同样的价钱来买口感不好的食品,而无人来买的结果也只能是丢掉;在保证快餐店不赊本的情况下,洋快餐不会允许店员出售给客人没有口感的食物,因为这将影响自己的品牌形象。据此看来,过了时限的薯条、汉堡包就只有被扔掉的份儿。
这种看似逼不得已的浪费形为背后已经生成了一套独特的商业逻辑:浪费有理。没有人购买的食物迟早也是扔掉,7分钟或15分钟的时限无非是将“迟早”提前了一些而已;影响品牌形象的销售更是万万做不得,因为丢掉顾客的损失必定远大于扔掉几包薯条或汉堡包。扔掉这些食物的做法至少也算得上是“两害相加取其轻”。
可是,在这种“浪费有理”的商业逻辑背后,也有着节约的现实困境——没有人会出于节约的目的而让自己吃亏。比如,没有人会出于对浪费的考虑而选择口感不好的薯条——付出了同样的价钱,谁都会想着购买到口感最好的薯条供自己享用,可这样一来的结果必定是过了时限的薯条被扔掉。
节约的症结正在于此:人人都不愿意为节约做出牺牲,那么就只能促成浪费。这似乎正暗合了我们节约型社会建设中某些现实困境:人人都在倡导节约,却并没有人真正从严格约束自己做起厉行节约。似乎节约首先是对他人的一种道德意识层面的约束,尔后才是对自己的约束。这种道德优化责任的“排已性”是一种值得关注的倾向。
当然,我们似乎没有理由指责这些出钱消费、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者,因为浪费行为的最终实施仍是洋快餐店,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洋快餐店都应对食物浪费负主要责任。但在眼下,现形的商业逻辑不破的前提下,“浪费有理”的状况似乎就难以从根本上被消除。
显而易见,这些现象与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流取向格格不入。在我看来,要根除浪费现象,首先应根除这种“浪费有理”的商业逻辑,比如可以设置一定的节约激励机制,也可以对浪费较为严重的行为进行适当的处罚——节约型社会,人人有责。
后一篇:油企不可只长一只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