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1936,精神致敬2011
(2011-04-07 09:59:57)
标签:
健康 |
分类: 心理咨询 |
鲁迅在1936,精神致敬2011
最近在看鲁迅在1936年的文字,最后的文字,其中有些时候他自己也有所感觉,但文字还是一如既往,散淡不失却核心,犀利中有别样的宽厚,那些最后的杂文和书信,有一如既往且始终如一的真实,从不矫情,从不虚浮,三分幽默,七分忧愤.
数学不好,特意用手机计算器计算了2011到1936的距离,居然已经75年过去,鲁迅如果活着,已经130岁,假如还能精神矍铄思维清晰,会发现,他多年前写下的文字在今天的时代依然适用,只不过,75年后的今日世界已经不同那时候,人们在文化上的交锋,读者在交锋中辨别方向,如今哪还有文化的交锋?而所谓的方向,更多是膨胀的欲望和欲求不满的病变;
1936年鲁迅杂文<难答的问题>提到当时有篇发表在<申报>的文章<武训先生>写了个故事,某人是乞丐,吃臭饭喝脏水做苦工甚至为了钱下跪,但他忍耐饥寒把钱都存起来开办学校.作者最后问看了文章的小朋友,念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想?而鲁迅在杂文<难答的问题>最后替读者反问的<武训先生>的作者,讲这个故事是什么意思?
文学家的后来评论都很政治化,但我读来却觉得鲁迅的这篇杂文在今天也还是很有意义回味的,因为今天的媒体和舆论也经常大肆宣传这样的超人以感动大众的泪水和善心,但超人的生活一般都悲惨到电影设计一样.我当然也是提倡慈善事业并肯定人们的善举的,但是假如问那些作者,宣传者,报告会的组织者们,哪个愿意如超人一样卖了自家房子去普渡众生,自己每年几百元生活费然后捐出全部收入,恐怕答案显然,所以,用这样的舆论和故事去鼓舞大众效果也可想而知.心理学从不主张一个人可以无限的削弱自己的个人需求而去无限的帮助别人,如果真有这样的情况,要么是超人要么是病人.健康的可接受的舆论引导不能背离起码的人性和自然规律;
有些人号称为了研究主义饿死了自己的妻子儿女,有些人跑到外国捐款自己的年迈父母还在农村种地吃红薯,有些人跑到别国用飞机去轰炸出扯淡的人权,有些人自己家刚地震灾民还在等待救援却马上表示支持轰炸,有些人管不住丈夫的拉链门跑到韩国用望远镜逼视北岸别国以泄荷尔蒙,这些人都可以和<武训先生>中的乞丐并列齐驱.都是经典案例,而地球人不分国度和种族都有起码智商和道德共识:还是先管好自家事再正义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