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终被心仪的大学和专业录取

标签:
高三教育志愿填报 |
分类: 高考志愿填报 |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主人翁小瑜(化名),2022年四川理科638分,全省排名第5123名,以高出北京中医药大学调档线48分的成绩,被该校中医学(5+3)本硕连读录取。以大家的惯性思维,小瑜这么高的分数,应该去读“985”院校,才不浪费分数。可是,小瑜为什么偏偏选择大多数考生和家长眼里的冷门专业,号称要把板凳坐穿的中医学呢?且听我娓娓道来!
成长
小瑜来自四川眉山青神县,那里山清水秀,也是大文豪苏轼的故乡。小瑜的妈妈是当地一名小小的公务员,说话温柔客气,虽居于偏安一隅,但在培养孩子方面,却有着普通父母难以企及的高度和视野。
小瑜从小并没有在培训班里度过,她在妈妈的陪同下游历名山大川,或是参加各种夏令营、冬令营。当然,从小在妈妈和老师的熏陶下,也养成了爱阅读的习惯,各个领域的书籍都有涉猎。
初中毕业后,小瑜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石室中学(文庙校区)(成都四中)。妈妈要上班,不能陪读,便为她在学校旁边租了一套小房子。高中三年,小瑜既要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又要冲刺高考。妈妈只是在周末来成都看她。每个周末,妈妈过来的时候,都会陪她在府南河边散步。看似平常的散步,母女俩可以相互交流一周各自的学习、工作、生活。散步像吃饭一样,成为小瑜和妈妈雷打不动的习惯。小瑜妈妈告诉我,虽然她每周末都会来成都,但小瑜特别懂事,总会把简陋的出租房打扫得一尘不染,无论衣服还是鞋袜都洗得干干净净,从不让妈妈为自己代劳,哪怕最忙碌的高三都是如此。
每次和小瑜以及她妈妈交流,对我而言都有很大的收获。我也有自己的孩子,在育儿这条路上,我也经常在反思自己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很多时候想放手,又担心这样会耽误学习。小瑜的经历告诉我,成长不止有学习,还有生活能力。
专业的笃定,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
记得“二诊”结束后,我们相约在天府广场附近的咖啡馆聊天。我一般不喜欢以老师或是咨询师的名义和学生见面,我只是年龄比他们稍长,参加过高考,从事与高考相关的工作,仅此而已。那一次见面,我以过来人的经验和自己对高考的一些看法和小瑜进行了交流沟通,虽然只有两个小时,但对于缓解她考前的紧张,还是有帮助的。
第二次见面,是小瑜高考结束后。那天,我把理科能报考的专业给她梳理了一下,希望她可以好好想想自己将来要干什么,想从事哪些工作,未来有哪些打算,例如是否考公务员,是否出国留学,是否考研,是否想去科研院所等等。
这一次,小瑜告诉我,她想学中医。我开玩笑地说,这可是要把板凳坐穿的专业哦,而且,你可能要忍受很多年的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她笑笑说,如果大家都不学,这个专业以后就没有了。那一刻,让见惯了精致利己主义思想选专业的我,无比钦佩。
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跟她自己的亲身经历有关。初中的时候,她患了眼疾,西医说可能治不好,眼睛慢慢会失明。这个诊断对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在最难的时刻,妈妈没有放弃,在朋友的介绍下,选择了一个中医。虽然治疗时间比较漫长,但小瑜的眼疾也慢慢好转,到现在基本康复了。
分数揭晓:力排众议,选择所爱
小瑜的分数足以进入一所比较知名的“985”院校,他的父亲也希望如此,以便将来万一在大城市找不到好的工作,还可以回眉山考公务员。但小瑜对中医的热爱和向往并没有因为父亲的建议,而降低。她遵从我的建议,无论如何,志愿填报密码不能告诉任何人,包括父母。即便,你接受父母的建议,遵从他们的意愿,也要自己填报高考志愿。小瑜当着父亲的面填报了父亲眼中的好学校,但在志愿截止前一天,我们再次一起确定时,把所有的院校都改为了医学类院校。当然,最终小瑜毫无悬念地被北京中医药大学录取,能够就读八年本硕连读,也是值得庆祝的。
写在后面
小瑜是幸福的,她有一个一直无条件支持她、尊重她的妈妈。她的母亲虽然只是一个小县城的普通公务员,却不会用世俗、功利的方式教育女儿,哪怕是给出自认为对孩子有利的建议呢!我记得我和她母亲第一次电话沟通的时候,她妈妈就对我说,“高考志愿,我不懂,也不想去懂,我知道你是专业的,我相信专业的老师,我尊重你给出的建议和女儿最终的决定!”
妈妈的话对我来说是更重的责任;小瑜的善谈、懂事以及与我及时的沟通交流,让我更懂得她心中所爱。很多父母在孩子的高考志愿上,都会以“小孩子都在学习,对大学、专业都不懂,怎么选呢?只能我们帮着弄”为由,代替孩子做决策。每年填报志愿的时候,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父母都坐在我旁边,看我筛选学校,并且与我交流,小孩都做得远远的,在那儿打游戏。有时,我看不惯了,会问这些学生,“到底是谁要上学?你没有自己的想法么?”有时候,我们在埋怨孩子这样的时候,不妨做父母的也问问自己,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是不是越俎代庖的太多,包办的太多,我们有没有把他们当成与我们平等的个体来看待?所以,不要怪孩子该拿主意的时候,什么也不知道,因为在平时,你就没让他们自己去拿过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