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杜可名
杜可名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361
  • 关注人气:7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兄弟》读后 兼忆余华在卓越网

(2006-06-15 16:41:21)
网上的偶然搜索,看到自己在10月8号留的一个评论,关于《兄弟》上:

我有个预感,下部会很好。因为上部虽然是有点粗糙,但张力很强。

前两天邂逅了《兄弟》下,在一个深夜里读完。我当初的预感错了。《兄弟》下就不是用粗糙来形容,在我的感觉里,却是不流畅。上部蕴含着的强大张力在下部并无一个直径10米的大管道供它倾泻,它被分流了,被很多个奇怪的扭曲的管道一支一支地分出去,尽管它们有交汇的时候,但力量再也不强大了。

我仍然怀念那个坐在北师大中北楼329读《活着》的午后,那个时候余华的照片还是那张在团结湖的站牌下,在飘着的细雪中,瘦削而沧桑。和《兄弟》相比,《活着》薄了许多,但它从头到尾拗着一股劲儿的冷静,意念集中,奔腾的情感孕于其下。它的力量在于你一气读下来,不知不觉,最后当你感觉被击中的时候,用武侠的话来说,时到当下,你早已经身负重伤。

《兄弟》想写关于浮躁和颠倒,但说到底,余华的文字本身也成了一个佐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兄弟》读后 <wbr>兼忆余华在卓越网

 

今天偶然在整理信的时候,发现自己在2004年12月18日写给余华的问题,因为他在21日要做客卓越网的名人在线,征集网友问题,最后选出10个可以得到余华签名的《在细雨中呼喊》。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个。那天余华在卓越网的现场,我在Okemos的Sunrapids的家里抱着笔记本熬夜跟随,那天是陈年主持,邓憬也在现场拿个小本本呢~唐培鑫也在现场替我拍了“独家”的余华的照片,嘿嘿。。独本姑娘才有的哦。。那一天,好像并不遥远呢。。

借陈年的口我下面的一些个问题被问了一遍,余华同学也都回答了一遍。我这个小粉丝也略感满足了。。。《兄弟》读后 <wbr>兼忆余华在卓越网

人们说,经典是那些值得决心带着神秘的忠诚反复阅读的书籍。然而,特例总会因为个人的不同而存在。之于我,《活着》是我只看了一遍但是却永远不会再翻开第二遍的书,但是却也是我认为的一种另类的经典。因为《活着》带给我剧烈的阅读伤害,虽然它丝毫不影响到我对它的神秘的忠诚,但是我作为读者却有权利选择在哪一页上合上你的书。但一个有责任感的作者似乎没有这个权力,一旦用心沉浸其中,他就不能停止他的笔。所以,我想问问余华先生,你是否在此书的创作过程中经历了某种意义上的写作伤害?或者希望你能够谈谈写作过程中一些比较难忘的体验和感觉?

余华他刚才说的那番话,让我想起来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过了一年、两年以后,我调整好了以后,才有勇气读他的下一步作品。同样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我读过的书里面,只能读一遍,读完以后再也不会读第二遍。

记得你曾经很赞叹的表示,立志这一生要写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一个作家的重要品质。这对于如今制造了太多印刷垃圾的某些群所谓作家们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提醒,但我想问,这样先前于写作的立志是否会引起目的颤抖?而你在真实情况下通常又是以什么样的状态进入写作?

余华进入的状态不一样,有时候很快,有时候进入的非常慢,这个不是能用简单的话回答的问题。(。。。这个。。。《兄弟》读后 <wbr>兼忆余华在卓越网

主持人陈年:我可以把这个问题再简化一下,你写下一部作品的时候,是不是一部伟大的作品?(陈年乱简化《兄弟》读后 <wbr>兼忆余华在卓越网

余华这个很难说,当你面对不同题材的时候,作品有大有小,有些题材非常大。做一个比喻,有一些运动员,他要参加奥运会的比赛,有时候还要参加省里面的比赛,但是金牌的份量是完成不一样的,参加完不同的比赛和作者处理不同的题材是有这方面区别的,你要写一个短篇小说,不能像写长篇一样,投入的时间和身体的精都不会像长篇那样多。

写作是会改变一个人,尤其是擅长虚构述的人。你说,作家长时期的写作,会使自己变得越来越软弱、胆小和犹豫不决。你是这样的吗?能不能说说具体的例子?

(时至今日,我仍然很想知道这样的例子。)

那么,为什么写作呢?你认为写作更多的是一种个人的需要,还是为他人为社会为人生的一种需要? 我们这个时代显得虚弱又沉重,你是否认为写作可以成为救世的一种途径?

(这个问题现在看起来不是有点呆,是相当呆《兄弟》读后 <wbr>兼忆余华在卓越网

或者,更具体一点,既然你来到了卓越网做客,你觉得像卓越网这样一个做文化生意的大家,有不少伟大作品和很多通俗作品一起进进出出,通过它的经营和宣传最终流向社会大众,从一个作家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它给自己的社会功能的定位应该是什么?

(时至今日,我仍然记得卓越网曾经挂过的一句话——掌精神之灯。也还记得我写给卓越网的那句话,希望它“领着这个社会,往人类文化博大精深的方向走,往爱与美的方向走。”)

非常感谢你。

忘了你的哪篇小说,提到一个孩子童年时被锁在家里,只能趴在窗台上和窗外的小朋友对话。这来自于你自己小时候的体验吗?是不是我们浙江的孩子童年时都有这样的经历啊?总之,读到那里,我感到一阵熟悉的温暖。谢谢。

余华那时候我的父亲,母亲都已经工作,爷爷奶奶都已经去世了,我就一个人在家里。

上面访谈记录我并没有保存在电脑里,幸亏Google有网页快照,生生被我抢救了下来。因为时到今日,卓越网早已经没有名人访谈的连接了。那些亚马逊脑子的所谓执行官们,终于把鱼翅当作鱼骨头扔到了垃圾桶里。

 

杜可名 2006年6月15日

相关连接:因为痛,昨晚我大声哭泣

幸福突然来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