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来美国的第5个大年夜,而对我们家朱同学来说已经是第7个年了。7年中,当初一起来的一帮朋友毕业的毕业,回国的回国,去他州工作的工作,生娃的生娃,都慢慢地各自散去了。以往逢年过节兄弟姐妹们聚会都贼大的动静,十五六副碗筷那都是正常的事,拍合照除了脑袋之外的其他身体部位都鲜有大幅度出镜的可能。到今年我们这个圈子就只剩得三家朋友还倔强并亲密地生活在一起。当初选择校外公寓的时候就商量好了三家要住在一起,以便平常还可以串串门。中国人好扎堆,在美国更扎。尤其是大过年的,大家再不扎堆,两口子单独过年不知道该有多么的冷清和无趣,甭说别的,胃首先绝对是不答应的。
我们也老了,当年还经常"独家"请客,准备10个菜没问题,如今只能potluck,尼亚姑娘早在一周前就给每家分配了一个指标,要求每家各带两荤一素,包菜到户,并明确指出菜一定要做得"精致":首先要在视觉上挑起大家的兴趣,然后要在味道上激起大家进攻的动力;当然,还要符合中国过年的传统,国内人除夕桌上有的主菜,咱在美国也要有,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有。
话说除夕当晚,6点多,尼亚,以及他们家老唐,还有肖同学和萧姑娘前后端着菜来到了我们家,当大家把菜往桌上摆好的时候,我们着实在视觉上和嗅觉上进入了过年的幸福气氛中。尤其是大家饿了一天(注:这是我们共同的聚餐当日的习惯),盯着菜忍不住赞扬这真是体现了中华儿女勤劳勇敢善良和智慧的一桌菜。
下面给各位看官一一道来。看之前,请先别想着您过年都吃些啥,论吃的,咱这儿搁您那儿比是物资匮乏的乡下。
这只乌骨鸡用小火炖了我2个半小时。枸杞明目,小蘑菇爽滑多汁。家乡过年一定要有只整鸡,也有说法叫做"无鸡不成宴"。所以拿它做头阵。
鸡过了当然是鸭。尼亚姑娘昨天在中国店买了这只预定的烤鸭回家后,馋得口水滴答,不过她还是非常具备集体主义精神,强忍着一口没吃留到了除夕。并且还兰心惠质地用翠生生的lettuce衬了底,另外配以椒红,葱绿,还有烧麦的金黄。显然十分符合她自己定下的视觉标准。当然,这只芝加哥某中国卤味店烤制的脆皮鸭还是相当好吃的,证据之一就是我们都吃完了,后来我们家打牌的高鸣姑娘还抱着鸭脖子津津有味的啃了许久许久……
当然,这个菜的成功还要感谢这条鱼。可怜我们在这个叫东兰辛的地方6、7年来一直只能吃到口感不好的冰冻鱼,是直到05年的暑假中国店才有活鱼卖。而这条鱼从除夕前一天买来后脱水被扎在袋子里2个多小时都没有气绝,并一直生猛地活到除夕。怎一个嫩字了得。
最后,还要感谢豆瓣。中国店的袋装食品由于飘洋过海的都不甚新鲜,而且那些最正宗的并不一定买得到。这豆瓣可是萧姑娘圣诞节前回美国时带的最新鲜和正宗的鹃城牌郫县豆瓣。
大家在国内想吃到美味的鱼往馆子一坐就行了,而在我们这里是需要多少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实现。大家三下五除二的就几乎把这条美味的豆瓣鱼吃完了,不过祖宗定的规矩不能坏,还是老老实实的留下了鱼头和鱼尾,说什么也要图个年年有余的吉利。
这条肋排是尼亚姑娘做的。旁边是水晶虾饺,好似伴着英雄的一群娇小美女。腌制这条英雄级肋排的材料包括:杏肉,红酒,海鲜酱,鸡汤,蜂蜜,蒜蓉,白醋,白砂糖,生抽。烤箱里华氏450度烤了2个半小时,但因为有上面的特殊配料,烤出来的肉外脆里嫩。
光看上面的浓汁就能激发你想象咬它们到嘴里的感觉。图片比文字强,我就不多说了。
这碟虾是本姑娘做的。没有活虾卖,只有冰冻的,凑和了。26只,数字上图个吉利,结果为了美观不破开虾身,我每只都从头部下面抽取肠泥,又剪去一些爪须,花了好长时间。当然后面的就很省事,扔到加了花椒和盐的沸水里一分钟就可以捞起来装盘摆造型了。
看完了上面的荤菜,一看见这碟尼亚姑娘做的清爽素菜就格外舒服。茄子是蒸熟的,金针菇是烫熟的,加点蒜蓉葱末生抽做调,没有半点油星,吃完了鸡鸭鱼肉再夹一筷茄子或金针菇,再有脾气的舌头都温顺了。
本姑娘炒的莲藕百合。。难得的是百合是新鲜的。用糖醋和菱粉略略勾了芡。是本年夜饭中最先被几乎吃光的菜。(注:我们每个菜都有节制地"余"了点,哪怕是葱。)
萧姑娘做的八宝饭,可是货真价实的八宝:糯米,红枣,桂圆,莲子,花生,红豆沙,葡萄干,木瓜干。甜而不腻,糯糍糯糍的。证明它格外好吃的证据是,我们吃完了一桌子的菜,大家都叫着好撑好撑,然后还一边把这盆八宝饭给吃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