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东坡全集》注译本讹误不少

(2014-07-21 21:26:01)
标签:

育儿

分类: 学术

从朋友那里借了一套《苏东坡全集(注译本)》(毛德富等人主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发现书中所给的注译讹误不少。译注者望文生义又疏于查找工具书及相关文献,有时竟不知最基本的文史知识。如《宋襄公论》一文中竟将春秋时晋国名臣子犯译作“儿子犯”。这样注译出来的文学作品怎么能够算作“精品”,这样怎能对读者负责?

《吕氏春秋》曰:“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由于本人时间精力有限,只以《宋襄公论》(全集卷32 ·论)一文加以说明。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一定要格外小心,以免为注译者所误。

1、原文: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如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以不辩。

   注文:而《公羊传》却认为文王和商纣王之战不过如此,学者们对此有疑问,所以不可以不加以论辩。

《公羊传》原文为“君子大(称赞)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忌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公羊传》显然是以假设的语调来评论宋襄公的泓之战。意思是说即使是周文王在这一战争也不过如此。《公羊传》是在称赞宋襄公的,不知道注译者何以引出“文王和商纣王之战”。大家都知道“武王伐纣”,却不知“文王伐纣”,此处和历史事实不符。

2、原文: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注文: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浑身颤抖,象没有罪而走向死亡一样。

觳觫,按商务印书馆2003年所印《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恐惧的样子。例如:《孟子·梁惠王上》“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虽然浑身颤抖也表示牛在被宰杀前恐惧的样子,但觉得还是按《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好。翻译为“我不忍心看到它恐惧害怕的样子。”

3、原文:人能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

   注文:人能够扭动自己兄长的手臂夺他的食物,却能在仅有一壶水泡饭的时候忍受饥饿而不吃饭。

壶餐者,意思为以壶盛餐者,一般指用壶所盛的汤饭。不知注译者何以把壶餐注译成“仅有一壶水泡饭”。我仿佛看到了在遥远的春秋时代人们已经用开水泡面、泡饭,吃方便面的历史似乎可以往前追溯上千年。

4、原文: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

   注文:而王莽认为天下可以凭文诏获取。

按《汉书·王莽传》赞“昔秦燔诗书,以立私议,莽诵六艺,以文奸言,殊途同归,俱用灭亡。”文,乃掩饰的意思。此处指王莽口诵六艺用来掩饰其奸谋言行,以天下可以通过掩饰欺骗的手段获取。不知译注者何以将“文”译作“文诏”,而“文诏”读者又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还得请教于译注者。

5、原文:齐桓、晋文得管仲、子犯而兴。

   注文:齐梧桓公、晋文公分别得到一个管仲和儿子犯而兴盛起来。

齐桓公姜姓,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不知注者何以把齐桓注译成“齐梧桓公”,此处衍“梧”字。最不应该将子犯注译成“儿子犯”,稍稍知道一点春秋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子犯这个人物。狐偃,又称子犯,狐子(狐突之子),他不是晋文公的儿子,而是晋文公的舅舅又称舅犯或咎犯。译注者也真能望文生义,又不愿意查找相关的资料。

《宋襄公论》一文见于《东坡志林》,苏轼评论宋襄公“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本文所引用的文献有《春秋》、《左传》、《公羊传》、《孟子》、《史记》、《汉书》等。此外像“苏东坡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选”一般都会收入这篇文章,不知道译注者在翻译这篇文章时何以不参考这些文献和它们的注译,以至于出现一些不应该有错误来。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也出版过《苏东坡全集》,不知道注译者是否参看过他们的译注。如果自己译注的“苏文”错误百出,就最好不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翻译了就要本着对学术认真的态度,对广大读者负责的态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钓鱼
后一篇:走长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