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按:西峰寺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闪里镇港上村,处于崇山峻岭之中。相传唐昭宗光化3年(900)五台僧人清素飞锡杖卓立其颠,邑人郑传为此建卓锡亭、西峰塔及寺院,并建有屋宇百余楹。
“五百年前西峰寺,五百年后九华山”。这句民间谚语,今虽无从考证,但从《江南通志》中仍能得知:西峰寺在祁西百20里,上有铜鼎、铁笛、锡杖,唐五台僧所遗。宋时,西峰寺曾4次加封赐号,其额“上元宝林禅院”,为吴王杨行密所赐。
西峰寺的石拱桥负有盛名,现还存有5座,过首座石桥顺坡而上,右侧的山道旁3块硕大的青石碑刻记录了西峰寺的历史盛况和清素塔的建造过程,其字端庄严谨,劲健疏放。林间的残垣断壁让人仍然能感觉出当年晨钟暮鼓的景观,进入宝月形的山门,禅院、经室、僧房、摩崖石刻等遗迹历历在目,尤为难得的是嵌入院墙的碑林迄今仍保留完好。其中的内容可谓弥足珍贵,是一部完整的地方佛教经传史。
从后院沿百步梯盘旋而上,便是卓锡亭之所在,“卓锡”2字刻石仍保留其间。宋人顾士龙有咏西峰山诗云:“三十六溪清浅水,二十四重高下山,卓锡自无风雨厄,不然俗驾便须还。”
西峰寺隔壁的山坞里,近年发现有一块摩崖石刻,大约6平方米,有石刻两块,分别在右上方和左下方,每块石刻40个字左右,主要是赞美西峰寺的,并落有印章,时间为明朝。摩崖石刻的发现,为研究祁门佛教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
(摘自《祁门风物》)
(一)
顺着问路时村民的话和自己以为的方向,村民说前面两三里然后过一段不好走的路就到西峰寺,车子开过了一个桥,桥头人家依旧是关着门的,然后就是一段正在修的土路。
心想就是这个方向,这时天色只剩一点的光,想着刚遇到的骑摩托的村民说的五百米,我们把车子挺好就往前走,雨一会大一会小,我们在山林里正在修的土路上疾走,以为很快就会到,但走完这段路出现在眼前的是刚修好的水泥路,路上还铺着防护的塑料布,大抵是知道又走错了路,又觉得水泥路的尽头不会太远,想找到村庄再说。
直到走完一个又一个拐弯且没有尽头时,天色已经完全看不见,两人商量着回转吧,回头看看有没有其他的路口,下行一会,见到了两个回家的村民,问起才知道我们刚才再走几分钟就到了叶家,叶家就是去年我在闪里表叔家喝的那杯绿茶的产地,惦记着来找茶的,没想到这回走到了门口还是错过,村民说家里也炒茶卖,留了电话,明年茶季的时候再联系。
告别村民,两人在雨里继续走,说起这种地形气候的绿茶的特征就是在一个韵字,回味持久,厚实,和最近过红旗岭那次喝的茶属性相似,箬坑,闪里,新安绿茶一直的乡间名气不是胡吹乱造的,必有来自于大山里的缘由。
这里山体高大,谷型狭长,落差迅速,雨水的山里,水汽弥漫,升腾起云雾,滋润大山。
河谷里是高处冲下的巨石堆积,天还没黑时路过看到的一片茶园,茶树就散落生长在岩石中,这些岩石大多是紫色的千枚岩,祁门茶区里有很多这种典型的地貌,越往深山里越多。
(二)
遇到了村民,也问清了西峰寺正确的方向,不过桥就左拐的土路才是正确的方向。
走入土路,一会又有两个路口,往右走觉得不像便往左进去,进去看见了之前图片上看到的阶梯,这时知道离西峰寺不远,台阶有的是石板铺就,有的是直接在山体的岩石上开凿,打着手机的灯,摸索着往前,右手是山涧,涧里大树参天,文师傅说水声好听。
台阶很滑,坡度也不小,走一会已经呼吸加速,走完台阶,是一座桥,一眼看到桥那边的几块巨大的石碑,西峰寺已在眼前吗?
又是路口,来回看了一会,还是要找人家问,没有灯火,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小的停车场和堆着的树木柴火,望得到的房子都没有人在,只能沿着路往里走,往里走。
走到这户人家
的时候,我和文师傅已经是满头满背的汗了,村民可能是已经听到人声,打着电火在门口看着屋外的动静,问是谁,开始时我们以历口话应对着,突觉着不对,这里的人家大多是江北潜山的移民,来着深山里两三百年,说的还是江北的官话,我们还是说普通话会更好的沟通。
进屋说我们来寻西峰寺,主人说这里就是了,冬天里深山,又下着雨,一路的急走,加上对这里茶的惦记,赶紧向主人讨一杯热茶喝,主人拿来了瓷杯,茶和热水,茶与大多数山里的人家一样,就是塑料袋装着,也许就空着放,也有可能从洋铁皮桶里取出,这山里的茶,随意的放也不打紧,一喝的无须那么精细,二祁门山里人自家喝的茶多是下锅炒的条茶,火候炒的足,又揉过,锅里炒干或烘罩里炭火烘,一两年的时间里,茶依旧会保留相应的滋味。
主人家除了自己在,还有老母亲,老母亲从我们进屋就端坐在火桶里,笑着看着和我们说话,温暖善意,堂前中堂处贴着大红纸,上面是主人家去年办喜事的礼单,有欢迎宾客,招待不周的话,下面是各位亲朋的名单,落款上主人家也是汪姓。
和文师傅一样的感慨,这个下午走错那么多路口,寻到山里,十多户人家只一户有人,便是宗家,入山前所说的冥冥之中有指引,这也算是其一。(这里十几户,有五户是汪家,但这个夜里只有这家还有人)
找着小木凳坐着,端着刚沏的茶,初闻是清甜的香,这就是祁门茶最本真的东西,稍微坐了杯,喝一口,水厚的,有微微的锅气,听我说到锅气,主人说是自己烧水的东西走烟了,是水里的烟味。
湖南有一种烟茶,锅炒,脚揉,然后在灶上去熏烤,听说喝过后先是一阵烟熏火燎,接着回甘泉涌,这样的茶只会是一个地方独特的地域存在。
于我们做茶的人,可以把茶做的更好喝,可以做的更主流,但一定要做好茶的品种性特征,做好归于这方水土的茶的本真味道,守护好祁门茶里“春天的芬芳”。
(三)
喝完几口热茶,便说要去寺里看,以为是往山上走,在屋子背后,主人说不是,换了胶鞋说带我们去,出门时往下走右拐进一个山坞里。
路就是乡间砍柴采茶的小道,路边也是有茶园,天黑也看不见太多的东西,有几株很粗很高的树,一会就看到了传说中的古桥,过桥有一个已经失去功用的简易木门楼,顺着光可以依稀看到建筑。
走近看到重修后的庙宇,虽简易但也算完整,正殿里的桌子上摆着香烛,带我们的汪师傅说可以自己取,案上的打火机不好用,我们三也没有抽烟的,我用一个火机放气,一个凑着打火,还好点着了。
点了烛,燃了香,一一拜过,借着光看看庙里的摆设,一切都很简陋。
两边红纸上写着拜佛需知,一是要清净,诚信,庄严,文雅,二供佛只需鲜花,油,水果三样,三无需带香烛,有专门的对人体无害的香烛供信士取用,四庙无专人,信士功德自便。
这回来西峰寺,并非是专门,上午和文师傅喝茶,说起箬坑的金岗山,约下去一起去找,寻到了金岗岭村,却没有走到金岗山,后来又绕到一个山坞里问道一个人家,说起金岗山那里已经不好走,雨天不便,后来随便找了个路口进去,路口进去后以为会是走到一个小的村庄,谁知就是一直听说的港上村,很久以来一直想去看的西峰寺就在里面,开车往里,路越来越窄,有一段是刚好车子可以过,冬雨天的夜会黑的更早,在一个会车的地方我寻思着掉头,文师傅说既然被引了来,不如就进去吧。
问路走错又问路,边纠结边继续,六点多终于在西峰寺的山里寻到了人家,也寻到了西峰寺,一路雨伴着漆黑无边的山,和文师傅边走边聊,突然两个人的话题就到了上午在家喝茶时说的事,我们真的不需要为了多卖些茶去帮人家生产那些脱离自己标准定制的东西,不是做不出符合特质的产品,但我们不需要廉价出售自己的工艺把握,更不愿为价格去降低工艺标准。
茶做了这么多年,一直坚持着我们对茶的理解,努力控制并回避很多的欲望诱惑,宁愿慢也没有在茶本身降低自己给自己的标准,于我是,于文师傅更甚,我用了很多时间去游走看世界,文师傅也主动安然的在看书做事,在厂里引水筑花池,在对门的河撑排伺候着几只鹅,捕一些够一餐的鱼鲜,忙时做茶,不忙时就两个人对坐喝茶,携伴走山。
今夜的西峰寺,偶然确是冥冥之中,就在山里,我和文师傅基本明白了之前的困扰和明年的茶事准备。
(四)
主人家带我们去西峰寺前,我们特意说两杯茶不要倒,拜完菩萨回来继续喝。
寺里回转,继续端茶杯,还是温的,温的茶水烟味更显,这茶炒的是合适稍嫩,没有一丝火功的味道,续了一杯水喝完,我们取了叶底在手里看,柔润明亮,叶面多黄,这样黄不是人工炒制后所表现的黄色,我们判断这是茶叶本身变异的黄,因为有些叶子不是整片的黄,很多高山茶采摘下来后会颜色发黄,但不是变异,也会是氨基酸丰富的表现,我们今晚喝到的这个,很可能是稍许变异的种,和主人约了明年茶季时来看看。
告别沿路下,说起茶的感受,回甘很快,甜润,几十米后,我说,这回烟味的苦已经出来了。
(五)
夜遇西峰寺,开始是遇后来是找,到如愿。
走错很多路口,拜完回头过古桥我又走错了,该往右我却往左,却刚好再那处看到漆黑夜里庙宇里我们点的烛光,我站了一会,带路的汪师傅才叫我“往那边走干什么去,是走这边”
是谁叫我再回头看一眼呢?
图文:汪海峰 2016.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