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我就断言这愣小子是:中国新生代最具潜力的头号!
"这小子(袁浩)真是职业里的长打王,大腿比老小子的腰小不了多少,往下一站塔似的,开球都在300码之外,整场6只小鸟,老小子被打得一无是处,66杆对83杆.老小子打完才知道错,都坏在拼距离的一号木上了!尽管输惨了,但老小子依然开心,因为,老小子曾断言:袁浩一定是最俱潜质的中国头号人选!他只欠经验。"(摘自<四场球,连战六位职业球员>)
他的一号木开球平均距离是:320码以上(绝无夸大),360码的4杆洞常能一杆上。一些左、右狗腿洞他能直抽上!05年“长打王”广东大赛,他石破天惊的一挥很具戏剧性,他一杆竟然打穿了只有340码长的测试场。组委会没办法,只能给他加上1码,算341码!
在上一年中巡赛北京天安站,我参加职业和业余配对赛。恰好和袁浩分到了一组。他在职业梯,我在蓝梯开球。两梯相隔30到50码,我只有一次开球平了他的球位......他最远的一球超过345码。和他打球,看他那裂空而出的小白球,带着呲呲破风的声音,直冲球场的远端。我觉得很享受!
我一直都很惊诧:这小子吃什么大的?开球这么远!

为什么我敢断言他为未来巨星?原因很简单。
随着球杆及球的生产容入大量科技成分,球员的技术也日益提高。在现今的国际大赛所选球场,为了增加比赛难度,不外有两种常见的手段:移设梯台,增加球洞长度;增设障碍,收窄球道,(压实等)果岭处理。球道窄,障碍多,果岭硬快等难度,球员们可以通过苦练技术去征服。但面对现今多以长度见难的比赛趋势,没有长打优势的球员是很难取胜的!
在上一年佘山汇丰杯上,有多次这样一个有趣的镜头:和袁浩同组的外国球员个个都比袁浩高大,有一位球员的身高几近2米。但每次的一号木开球之后,停在球道上最远的那颗球就一定是袁浩的。每次的距差不少于30码!每次袁浩开完球,那位外国球员就会冲袁浩竖起大拇指,把头摇得象铃铛似的。
他的铁杆技术很糟糕!打得很远却没准头。我多次和他同组打球,因为总想偷学他的长打技巧,所以,我很刻意去观察他的动作。他很健壮,下盘特稳,臂力惊人。他的一号木击球似乎不能算挥,我怎么看都感觉他更象是在砸!就象抡大锤砸墙脚一个模样。即将触球的霎间,我注意到他的两腕有一个翻拍的过程。我尝试过用此方法击球,感到在距离上的确见长,但却容易失去准度!我由此猜测:他的铁杆精准缺陷,是不是缘自于此呢?一号木杆头厚重,他在翻拍过程中仍能轻易感觉到杆面,但对铁杆轻薄的杆面就很难了......(这只是我自己琢磨的。)
袁浩以前还有一个致命的技术缺陷:短打欠精准,
短杆臭的原因是:他总是啥杆都一味全力而学不会柔打。近几年和擅长短打的丘志锋情同兄弟,形影不离。这哥俩的技术优缺正好互补,现在彼此都有了提高。

袁浩的推杆水准还经常失聪没感觉!在上一年的汇丰杯上,他连续推丢了几个5尺内的小鸟球。气得他一使劲把推杆折弯了!(被故意改变原状的球杆是不允许使用的)结果,他在后面的九个洞果岭上,只能用S杆来推球入洞!
他的优、缺点都只在两个字:谦虚!
不够谦虚,很容易成为争议球员,要承受的议论压力自然大;太谦虚,自然又会欠缺泰格、张一哥的那种王者霸气和自信。他在离胜利仅差一线的时候甚至会怯场!
袁浩曾经代表中国参加过2002年釜山亚运会,到今天也算是厉炼风雨终长成的时候了。假如他拥有梁文冲的小飞铁杆技术,兼有一哥的专注稳健。待其再成熟一点,能随即感悟球位境况,并自然形成攻略决选之时,袁浩,将没人能敌!
袁浩,他一定能成为中国高坛的巨星!
(我在文中用了一些可能让大家看后不爽的文字<如小子长小子短的>,但请大家谅解。袁浩看到了也不会生气,他只会觉得这样更亲切!原因很简单:我们是哥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