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6'BMW公开赛感言 !

(2007-01-01 23:16:52)
标签:

体育

bmw

公开赛

球道

汪德昌

果岭

分类: 我的高球历程

     曾记得,在同一个球场___汤臣,05年的BMW公开赛上,埃尔斯象玩儿似的轻松打出四天负二十几杆的成绩夺冠。

 

2006'BMW公开赛感言 <wbr>!

     06'在经过三天苦拼之后,领先者仅以负6的成绩便孤傲群雄!是参赛者的水平低吗?04年在此地夺冠的西门内兹、常期占据欧巡赛奖金王交椅的科林、还有比约恩、保罗.凯西等等名将都来了,成绩却是一般。大名顶顶的前三大赛冠军尼可.佛度甚至无缘决赛日。

 

    中国军团众多参赛者也仅有梁文冲一人入围,张连伟和袁浩本来很有机会入围,但最后也各吞苦果,前功尽弃。台湾老将汪德昌也以+4超一杆惜别决赛日......

 

    06'的职业和业余配对赛,我凑巧与台湾老将汪德昌老师同组。他预言:本次比赛入围线将是+4,最终他只估错了一杆,他本人也是+4只多一杆未能晋级!汪老师的球技已属老辣,在配对赛时已经感到了赛会对果岭做的特别处理,果岭压得很实,昂上果岭的球根本没法很快停住,洞杯的位署选得很刁,常常会设在暗线很微妙的点上。汪老师说赛会的意图很明显,就是不想再有负二十几杆夺冠而被议论选择场地没有难度一词出现。   

 

    老小子因连续三年有幸成为汤臣宝马公开赛特邀贵宾,所以和赛组委也混了个眼熟。就汪老师此言问证得知其言不假!

 

2006'BMW公开赛感言 <wbr>!

 

     尽管果岭作了处理,但本来也不至导致如此程度的难度,然始料不及的是,上海近日刮起了4~6级大风,这就使得比赛的难度大增。

 

    佘山汇丰赛时,张连伟就曾赞言欧美球手长铁的高弹道球技。但在这样的硬果岭上,欧美球员仍吃尽苦头,更别提中国球手了!在中国球员中,丘志锋的短打已属一流。在我跟随其比赛的几洞里,看到他的几个短切却着地后过旗甚远,在现场也看到许多欧美高手的球从果岭前部落地却滚出果岭的现象。三天下来,负6的成绩能占据领先榜,这也算是绝非偶然了!

 

    在第二天的比赛中,我跟随张连伟一组观看的洞数不多,但巳看到他推出四个3码内绕洞杯而出的球,天公弄人,正是这不幸的4球葬送了一哥这两天的努力!

 

    而袁浩的出局,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大赛经验不足的缘故。在第二天临上场前,老小子和网友LODU看到袁浩正在练习场上练球,旁边有教练在指导。走近一问,他正在新学高飘弹道的打法!......晕,大赛前一小时改动作?......以他在康乐园中巡赛第一天负8的打法和水准,如果此时不是苦练球技,而用一小时的时间去思考攻守策略, 制定守平标准杆而入围的主导打法,我想才是更有用的。赛前的几小时苦练,能改变什么?!

 

    再看其它的大多国手,第一天没打好,眼看晋级无望后,第二天都打出了怎样的水平?......我真的难过!难过的并不因为晋级与否。

 

    06'BMW公开赛,排名前十的杆数相差不多。昨天的一场雷雨让果岭变得松软了些许,果岭难度变小,今天的决战会很激烈。相信我们能看到一场赏心悦目的决赛!

 

2006'BMW公开赛感言 <wbr>!

 

    我沒能看完BMW的最后决战,但却目睹了斯腾森在第八洞和第九洞的全过程。在第八号洞,我和尚林艳、amy,还有中高协宋亮亮老师一起,看着斯腾森一杆精准的铁杆将球送到了离洞一码的位置,射下死鸟。他的成绩成为负九,领先第二名的其它选手3杆。宋老师直叹:厚积薄发啊!......

 

    我和宋老师一起边闲聊着跟随观战,第九洞5杆洞,,斯腾森大力开球进了左侧的树林里,球位在一棵小树的后面,直攻果岭有一定的难度,但安全地把球放到果岭前150码的球道上应该有足够的空隙。但斯腾森却仿似着了魔似的,犯下了致命的低级错误。他显然是想把球贴着树侧打到更靠近果岭的位置,他很小心地试挥了好多下,但在击球的时候,他的身体却很僵硬,过多地用手过杆,导致杆面关闭。只听到球击中树干的一声脆响,紧接着小白球横飞有近100码的距离,从我和宋老师的头顶飞过,落入了球道右侧的水中......

 

    这一洞,他打了8杆!

 

    我想,斯腾森这一辈子是怎也忘不了这汤臣的第九洞了。如果,他不贪图多打那一点点的距离,而只是保守地将球打回球道,再攻上果岭。那么,他起码还能保持两杆的优势,最终仍可以负8的战绩夺冠。

 

    "变数啊,变数......"宋老师喃喃自语:"高尔夫充滿了不可预知的变数.不到最后的一刻,只要坚持,终有机会!......"他此时应该是想到了中国军团第二天普遍放弃的现象。在这两天和宋老师的交谈中,他不断地提到己感悟到中国球员存在的很多通病,寻求着如何贯注并提高中国球员的攻略思考能力。

 

    我想到了斯腾森前三天的守,想到了汪德昌试场后依照赛场的难度,预测+4入围后便权衡自身水平,一早制订在那洞该放手攻,在那洞又该稳着守。扎扎实实地最终去达到预期的成绩,只可惜他估少了一杆......我开始有了这般理悟:球技到了一定的水准,重要的应该是每一洞的攻略和每一杆的处理能力了!

 

2006'BMW公开赛感言 <wbr>!

      
这是我和球友在配对赛颁奖宴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