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济:与杜甫、高适相交往的原阳籍诗人《博浪专刊》总19期
(2017-04-03 17:50:06)
标签:
历史文化阳武一门三相韦济杜甫高适 |
分类: 原阳走笔 |
张帆文史类文章原阳走笔系列之——
韦济:与杜甫、高适相交往的原阳籍诗人
张
在原阳,提起“一门三相”的故事,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这是原阳人的骄傲,所以历来为原阳人所津津乐道。关于一门三相,《旧唐书》载:韦思谦,武后时同鸾台风阁三品。子承庆、嗣立。长寿中,嗣立代承庆为凤阁舍人。长安三年,承庆代嗣立为天官侍郎。顷之,又代知政事。及承庆卒,嗣立又代为黄门侍郎。前后四职相代,又父子三人皆至宰相,有唐以来莫与为比。鄙人在《原阳县的前世今生》一文中亦有提及,故在此不再赘述。但,提起他们的后人,知道者恐微乎其微了。然而,他们的后人中,也的确不乏出类拔萃者。
韦济,唐代大臣、诗人。乃宰相韦思谦之孙、韦承庆之侄、韦嗣立之第三子,韦济少时即以文辞扬名,与大诗人杜甫、高适有交往。开元四年(716年)任鄄城令。唐玄宗亲召新授县令,殿试安民策一道,对者二百人,韦济得第一名,因而擢为礼泉令。累迁库部员外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任尚书户部侍郎,累擢太原尹(今属山西)。天宝七年(748年)为河南尹(今洛阳),迁尚书左丞,后出为冯翊太守等职。史评其“从容雅度,以简易为政”。
韦济为政有绩,颇为当世称道。其诗雍容典雅,曾作《先德诗》四章,述其祖、父之功德;但其诗已佚。《全唐书》卷二五五仅存其《奉和圣制次琼岳应制》诗一首,《唐文拾遗》卷八存其文一篇。
韦济《奉和圣制次琼岳应制》诗为:
陆海披晴雪,千旗猎早阳。
岳临秦路险,河绕汉垣长。
行漏通鳷鹊,离宫接建章。
都门信宿近,歌舞从周王。
杜甫写给韦济的诗,现存有三首,分别是《 奉寄河南韦尹丈人》、《赠韦左丞丈济》及《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杜甫《 奉寄河南韦尹丈人》诗曰:
有客传河尹,逢人问孔融。
青囊仍隐逸,章甫尚西东。
鼎食分门户,词场继国风。
尊荣瞻地绝,疏放忆途穷。
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
江湖漂短褐,霜雪满飞蓬。
牢落乾坤大,周流道术空。
谬惭知蓟子,真怯笑扬雄。
盘错神明惧,讴歌德义丰。
尸乡馀土室,难说祝鸡翁。
该诗有原注曰:甫故庐在偃师,承韦公频有访问,故有下句。诗中所提“尸乡”,即尸乡亭,在河南偃师县西二十里,杜甫有旧居在附近,即“陆浑庄”。天宝年间,杜甫在长安应试失利,落寞之际回陆浑庄隐居。天宝七年,韦济迁任河南尹,曾多次至陆浑庄访问杜甫。后来,杜甫游学洛阳时,韦济又托人问候。于是杜甫作此诗答韦济,述说近况,并表达对韦济的屡次来访、垂注后进的感激之情。
《旧唐书·韦济传》载:天宝七载,为河南尹,迁尚书左丞。《唐·地理志》河南府偃师注:天宝七载,尹韦济以北坡道迂,自县东山下开新道,通孝义桥。则诗当作于是年。诗云“章甫尚西东”,又云“江湖漂短褐”,“周流道术空”,可知是时公又去京师而他矣。意在近畿,故云奉寄。是年韦方拜左丞,公又有两诗赠之。谓之赠,则归京师后投赠也。
杜甫《赠韦左丞丈济》诗曰:
左辖频虚位,今年得旧儒。
相门韦氏在,经术汉臣须。
时议归前烈,天伦恨莫俱。
鴒原荒宿草,凤沼接亨衢。
有客虽安命,衰容岂壮夫。
家人忧几杖,甲子混泥途。
不谓矜馀力,还来谒大巫。
岁寒仍顾遇,日暮且踟蹰。
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
君能微感激,亦足慰榛芜。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天宝九年,杜甫再次至长安谋求进取,探寻仕途。这年冬日,杜甫两次献诗韦济,请求举荐。《赠韦左丞丈济》、《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即此时所作。诗中自陈失意苦情,有请求汲引之意。杜甫此次长安之行,时年39岁,而韦济已届63之年了,韦济长杜甫二十四岁,故杜甫称韦济为“丈人”。杜甫寄希望于韦济,但当时政治黑暗,民怨沸腾,奸相李林甫当道,杨国忠擅权,即便有韦济的举荐又有何用呢?《新唐书
韦济与高适交游并见诸于诗者,已无可考,只有古籍记述其二人有交往。高适(701—765)
,字达夫、仲武,沧州人(今河北省景县)。居住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均无成功。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安史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世称“高常侍”。封渤海县侯。
高适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其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雄浑悲壮”是高适边塞诗的突出特点。而杜甫的诗歌风格则以沉郁顿挫、悲歌慷慨之格调著称。
近年,在陕西西安出土有韦济墓志,韦述撰文,裴叔献书,呈正方形,长、宽均为73厘米,志文37行,约一千五百字。撰于天宝十三年闰十一月十一日韦济下葬之前,详细记述了其生平事迹。唐《韦济墓志》,刻于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该墓志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志石现藏陕西省西安市小雁塔文管所。《韦济墓志》全称“大唐故正议大夫行仪王傅上柱国奉明县开国子赐紫金鱼袋京兆韦府君墓志铭并序”。据韦济墓志载:(韦济)春秋六十七,以十三载十月十一日终于京城之兴化里第。
附录《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大唐故正议大夫行仪王傅上柱国奉明县开国子赐紫金鱼袋京兆韦府君墓志铭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