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字祖话仓颉

标签:
文化原创随笔阳武县原阳县 |
分类: 原阳走笔 |
张帆文史类文章原阳走笔系列之——
中华字祖话仓颉
文/张帆
五千多年前,在原阳的这片热土上,曾出现一位长相如大鸟、面生四目、相貌奇特、形容古怪的圣人,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以自己的智慧和实践,创造出了“鸟迹书”---象形文字,震惊尘寰,开创出一个划时代的文明。从此,中华民族告别了没有文字的历史,也结束了远古时期结绳记事的蒙昧时代,并逐渐使象形文字演变成今天的汉字,为现今世界上13亿人所使用。
这个人就是仓颉。
仓颉,也称苍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传说为黄帝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字始祖。其生卒年约在前4666—前4596年之间。
仓颉创造文字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荀子·解蔽》中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审分览》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韩非子•五蠹》载:“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和,皆和谓之公,公和之相皆也,及仓颉固以知之矣。”秦汉时期有关仓颉造字的传说和记载就更多。秦朝统一文字后,李斯所作教课书《仓颉篇》中第一句话即是“仓颉作书”。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利篇》、胡母敬作《博学篇》,称“秦三仓”,至汉后并称《仓颉篇》,为仓颉上篇;杨雄作《训纂篇》,班固又拾遗补缺,作续篇十三章,为仓颉中篇;贾鲂作《滂熹篇》,为仓颉下篇,上中下三篇合称“汉三仓”,这些古籍都记载了仓颉创造象形文字的事迹。《史记》云:“仓颉为黄帝史宦,体类相形而制字。”在《淮南子》和《论衡》中,已把“仓颉造字”衍伸为“仓颉四目”,开始神化。尤其是汉代的纬书,又进而渲染,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把前人这些传说和记载加以整理,正式写入早期的汉字史。
宋代《通鉴外传》上有“黄帝命仓颉为左史,制字,使天下文理必归文字”。《竺典》上说:“造书之主凡三人,曰梵,曰伽卢,曰仓颉,梵传于印度,其书右行;伽卢创于西域,其书左行;仓颉居中夏,其书下行。”《北堂书钞》卷七引《随巢子》说:“史皇(仓颉的别称)产而能书”。
南宋罗泌《路史禅通记》是这样写的:“史皇氏仓帝名颉,有睿德,生而能书。及长,登阳墟山,临洛水之汭,灵龟负书,丹甲青文,苍帝受之,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文字成,天雨粟,鬼夜哭。居阳武而葬利乡。”
阳武,即今原阳县。只是古时候的阳武版图比如今的原阳县大出好多倍。据《地理志》阳武词条,阳武,秦时置县,辖郑州市和中牟县,并向北一直延伸至山东东明县境。洛水之汭,指洛水与黄河的会流处,在郑州西北。阳墟山,并非实指某一座山,它是阳武境内多个山的总称。古时阳武境内有黑洋山、中岳山、葫芦山、酸枣山、方古阜、单古阜等。上古帝都因多称墟,如安阳称殷墟、濮阳有颛顼之墟、新郑有有熊之墟,仓颉曾在阳武称帝建都,所以阳武应称阳墟,故此,阳墟山应是阳武境内多个山的总称。
所谓“利乡”这一地名,历史学家一直莫衷一是,而原阳人认为“利乡”就是阳武县的杏兰村(今原阳县王杏兰乡马杏兰村)。《阳武县志•明贤篇》说:“阳武县杏兰地方相传为利水乡,有仓颉墓,为流沙所没。”圣哲长眠之所杏兰,乃钟灵毓秀之地。当时这一带沙丘连绵,颇有龙虎之势。这里环境幽雅,高岗多植杏树、兰草,春花烂漫,秋兰丛生,芳香遍野,沁人心脾,独领四季之秀。
古书记录仓颉“居阳武而葬利乡”的史志还有《史记》《皇览》《通鉴纲目》《春秋元命苞》《禅通记》《寿光县志》《阳武县志》等。
《史记》记仓颉葬地曰:“仓颉居阳武,卒葬衙之利乡亭南。”《皇览》曰:“仓颉姓侯岗,冯翊人,居阳武,葬衙之利乡亭南墓。”《通鉴纲目》载:“仓颉生阳武葬利水乡。”《春秋元命苞》载:仓颉“治百一十载。都于阳武。终,葬衙之利乡亭。”《禅通记》称“仓颉居阳武而葬利乡”。《寿光县志》载:“仓颉都阳武即河南的阳武县,亦称阳邑。”而历代阳武县志也把仓颉列入上古名贤。
仓颉本是上古中原部落的首领,建都于阳武。仓颉政权在阳武共存一百一十余年,传五世,皆以仓帝颉名号称帝:仓颉三十岁称帝,在位执政四十二年,卒于仓颉四十二年(乙酉,前4596),享年七十一岁。二帝仓颉二世,在位执政虚记十年(公元前4596——前4587年);三帝仓颉三世,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年(公元前4587——前4568年);四帝仓颉四世,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三年(公元前4568——前4546年);五帝仓颉五世,在位执政虚记十九年(公元前4546——前4528年)。
现代有专家认为,仓颉出生地应在衙地。据传,衙地就是今天原阳县太平镇一带,太平镇东西两侧,现在还有东衙寺、西衙寺两个古地名存在。在东衙北一公里处就是仓颉出生地侯岗,与南留侯村相连。据村上老人讲,仓颉就出生在村东的侯岗上。侯岗古代有仓颉祠540亩,有石人石马、碑林牌坊,香火旺盛。仓颉祠紧邻官道,来往官员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赶考举子,来此必拜。后祠庙毁于战火,早已不复存。县志载,过去村上有“仓颉故居”断碣一方,文革中不知去向。据传,仓颉的母亲是一位女首领,生仓颉时电闪雷鸣。仓颉四目,像只大鹰,生下来就会说话,奔跑如飞。三月二十八日是其生日,时至今日当地还有祭拜活动。可惜现在侯岗已经垦为农田,仅剩一方土丘。村民说,此土丘就是仓颉爷留下的圣地,舍不得毁掉,夜里这里还时有灵光闪现。仓颉出生于衙地,南留侯就在衙地。附近有一个村子叫皇爷庄,而今还留存下一个查地村。“查地”本为“查帝”,即黄帝查找造字帝王仓颉之处。黄帝为仓颉部落的文字所折服,预见文字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仓颉造字惊天地、泣鬼神,其功劳怎么庆贺都不为过,于是在衙地筑台庆贺百日,高台取名“文字献功庆典台”。多年后人们还对当时的情景津津乐道,念念不忘,可见仓颉都城在阳武并非虚传。现在在原阳县阳阿乡查地村附近还有一个村庄,即献功村,相传为仓颉文字献功庆典所在地。
历史上由于黄河在阳武县泛滥淤积,这里水草丰茂,野兽群集,河滩上鸟兽足迹历历可见,这为仓颉造字提供了天然良所。这种环境启迪仓颉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穷天地之变,容智慧之思,最终创造出美轮美奂的象形文字。据当地人讲,仓颉曾经居住在这里从事牧猎造字,这里的土山都是仓颉的造字台,方古阜(谷堆)上就有上古文化遗存,是省文物保护单位。黄帝也是在这里拜访到仓颉的。
仓颉原是仓氏政权的第一任帝王。仓颉部落由于首先使用文字,遭到了炎帝部落的嫉妒,四任帝姜明以大逆不道的罪名进行武力讨伐。仓颉率众奋力反击,大获全胜,进一步扩大了其在中原的地域,于是仓颉在阳武建都称帝。
关于其都城的位置,虽然年代久远,但现在还存在帝城这个名字可作佐证。今县城北五公里处,有蔡帝城、蒙帝城、刘帝城、高帝城、城庄五个村子皆称帝城,占地方圆约五公里,传为仓颉部落的帝都所在。历史上在阳武建都称帝的只有仓颉,帝城应该是仓帝都城所在地。只是后来许多人不明帝城含义,误把“帝城”写成“地城”,以讹传讹至今。炎帝榆罔十二年,轩辕部落大举进攻中原。仓颉五世遂归顺轩辕氏,并把本部落文字贡献出来,传播九州。
由于仓颉名动四方、功高盖世,所以所到之处遗迹故存,均为当地所乐道。现在关于仓颉的传说与陵墓全国范围内约有八处,分别在河南的原阳、开封、南乐、虞城、洛宁和陕西的白水、山东的寿光、东阿等地。这些地方都说仓颉与此一方热土有关。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曾说,“纪念‘字圣’仓颉,不仅是对使用率最高的汉字的尊重,也让世人重温了中国文明史,意义非常深远。”所以,尽管各地对仓颉的出生地和丧葬之地莫衷一是,争鸣不断,但这也从中反映出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是为了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历史和现实都永远不会忘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