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大家李劼人
| 分类: 老成都·掌故 |
http://qc-cache.kdnet.net/upload/2016/09/09/14734065576355237.jpg?imageView2/0/h/600
李劼人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也是一位实业家。与当年绝大多数留学西洋的知识分子一样,李劼人也曾有过实业救国的理想。在他留学归来的30余年间,教书与创作的同时,还用了大量的精力从事实业活动。他既在机器修理厂厂长和造纸厂董事长兼总经理这样的高位做过,也在一条小街上的餐馆当过老板。不过当厂长是为了“实业报国”,而开餐馆则纯粹是为了生活。
1930年夏,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与公立四川大学酝酿三校合一。成都大学校长张澜与军阀刘文辉意见相佐,愤而辞职。李劼人“自度在张澜先生走后,我也难以对付那些军阀。”所以在张澜离开之前就先提出了辞呈。
李劼人辞教之后,借了300元债务,在成都指挥街72号自己租佃的房子里,开起了一个小菜馆,店号“小雅”,其典故来自《诗经》。以古诗的描述暗指当时的社会,表达李劼人绝不回成都大学的决心;同时,也是为了解决辞职后的生计问题。
“小雅”的开张,大有“相如煮酒,文君当垆”的架势,李劼人与夫人杨叔捃轮流掌勺,只聘了一位白案师傅,跑堂的则是主动前来帮忙的李劼人学生钟朗华。李教授开菜馆,在成都引起了轩然大波。“文豪当酒佣”,“成大教授不当教授开酒馆,师大学生不当学生当堂倌”,大小报纸争相发表这一消息(许多年后,钟朗华还在回忆中写道:“李劼人先生开‘小雅’谋生,是向旧社会宣战,是对军阀、官僚恶势力的不妥协,是对那些社会寄生虫的嘲讽”)。
李劼人夫妇都是美食家。李劼人又留过洋,所以“小雅”的经营很有特色。杨叔捃说,“开‘小雅’时,每周都是我们商量做菜,最后是他开菜单,他说我写下来。”“小雅”的面点和菜肴每周都要变换品种:面食有金钩包子、炖鸡面、番茄撕耳面;菜肴有粉蒸苕菜、酒煮盐鸡、肚丝炒绿豆芽、干烧牛肉、黄花猪肝汤、厚皮菜烧猪蹄,还有外国的番茄土豆沙拉等等。李劼人在酒馆的墙上写了几个大字:“概不出售酒饭,堂倌决不喊堂。”
李劼人厨艺之精湛,他的中学同学李璜曾说:“劼人观摩有素,从选料、持刀、调味以及下锅用铲的分寸与火候,均操练甚熟。”再加上他经营的菜品都是当时其他菜馆所没有的。这种独具特色的川菜,得到了不少食客的青睐。1931年12月,绑匪将李劼人刚满4岁的儿子李远岑绑了票。李劼人被迫举债1000大洋,通过袍哥大爷邝瞎子从中斡旋,才将儿子赎回。
李劼人厨艺之精湛,他的中学同学李璜曾说:“劼人观摩有素,从选料、持刀、调味以及下锅用铲的分寸与火候,均操练甚熟。”再加上他经营的菜品都是当时其他菜馆所没有的。这种独具特色的川菜,得到了不少食客的青睐。
“小雅”仅经营了一年多便关张了。不过通过绑票事件,李劼人认识了邝瞎子,从而使他找到了《死水微澜》中的袍哥罗歪嘴形象的原型。站在“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角度,对作家李劼人个人来说,不算成功的经营却未尝不是成功的生活体验。正是由于长期与各种商人打交道,所以他谙熟商人们的种种嘴脸和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这些便成就了他20世纪40年代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天魔舞》。那群魔乱舞的情景,是抗战胜利前后成都最真实的写照!
前一篇:复兴桥上跑警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