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伪支教开炮:“爽”了自己,“歪”了山里的孩子
(2010-08-22 16:18:54)
标签:
学生与家长良知草根团体志愿者赵小亭杂谈 |
最近,赵小亭的事迹频见媒体,也就略加关注了一番。除了对她的行为大加赞扬外,还有一种声音值得人们深思,即指责支教地政府与学校的冷漠与无情。猛然间看到,似乎觉得人家指责的有些道理。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孩儿,为了你们的教育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最后却受到如此冷遇,岂能不寒心?可细细思考后,又觉得那政府与学校多少有些冤枉。有人就提出质疑:赵小亭支教是在暑假期间,而那一时节,学生早已放假回家,那去支什么?另外,赵小亭的支教行为,是否经过了教育局的同意?短期支教对山区的教育事业究竟有多大程度的帮助?当地学生与家长是否愿意?
记得在支教第一学期即将结束时,有个朋友打来电话,让帮着联系一下学校,是否同意他们一行八个人来支教?当时,还真想跟校长聊聊这事儿是否可行?可马上意识到,这件事没意义而且也成不了。第一点,学校会出于安全考虑,不可能在放假时,为了大学生实践而把学生再找回来上课。如果发生了重大事故,校长是第一责任人,不是罢官丢碗的事情,还要面临牢狱之灾。志愿者要负什么责任呢?二、大多数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家务比较繁重,让他们在假期回来上课,又多少愿意呢?前几天的报道,东北师大的学生去山区支教,招不到人,都不愿意来,结果陷入了尴尬境地。三、暑假期间,正值雨季,好多学生的家离校非常远,山路泥泞不堪,如果路上出现状况,支教志愿者能否承担这个责任?四、假期支教的行为,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的管理成本。至于其它方面,不一一赘述。总之,与许多人一样,我不太认可赵小亭式的支教。昨天在一个支教群里,有人这样评价,那种支教是爽了志愿者自己,却歪了当地的学生与家长。
还回到前面,说当地政府有些冤枉,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每年赴西部支教的各类志愿者数以万计,其中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民间草根团体等等,蜂拥而去。也不管人家接受不接受,反正我是献爱心来了,是帮助你来了。如果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接洽上的,纳入当地管理的,人家负责,这个不在话下。反之,民间自己组织的,直接与学校联系,然后就去了,这出了事能怪谁。不是人家冷漠,可能是出于无奈,说句不尽人情的话,人家没请你来,是你自己要来的,那出了事情当然要自己负责。
说到底,支教这件事并不值得大书特书,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有时间、有能力、有爱心的一个人,背着小小的行囊到贫困山区教个把月的书,就这么简单。媒体却给支教披上了太多的光环,使得一些人在出发前就陷入了一个误区即:我要实现人生理想,我要奉献爱心,我要把先进的理念带给孩子,我要净化心灵……这都是套话、官话、屁话。希望媒体不要戴高帽,请还原一个真实的支教,这是对山区孩子的最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