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静水流深
静水流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935
  • 关注人气:4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活中的心理学:对“反应迟滞现象”的心理学解释

(2007-10-22 19:41:29)
标签:

知识/探索

生活

心理学

反应

解释

分类: 心理学路
生活中的心理学:对“反应迟滞现象”的心理学解释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当我们做着一件事的时候,旁边有人对我们说话(如:吃饭了吗?),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没有听清对方的问题,于是问“什么?”,希望对方重复,可是刚说完,刚才听到的话语却好像马上又清晰的回想起来了,于是马上回答“吃过了”,等等。一次偶然注意到这个现象之后,我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暂且把这个现象称为“非随意的暂时性反应迟滞现象”。

    对于这一现象,从注意和信息加工的心理机制角度似乎可以较好的解释:

    言语刺激作用于听觉感受器之后,经过编码,以声像记忆的形式保持在感觉登记中。感觉登记有着鲜明的形象性和相对较大的记忆容量,但是保持时间非常短暂,声像记忆约为1-4秒,若没有得到注意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后将很快衰退。因为言语的声音、意义等原因,对于那些激活阀限较低的信息(如“吃饭了没有”这样一般性的问话),在没有注意的参与下,并不会自动的进行下一步的加工(识别言语的含义)和作出反应(问答提问)。个体虽然感受到了言语刺激的作用,但在注意之前,因为此时的言语信息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加工,故个体对于言语的语义内容等无法识别(即表现为听到了有人和自己说话,但却没听清说什么)。

    于是个体的第一反应是习惯性的问“什么?”,要求对方复述。而个体在问“什么”的同时,也自动的将注意转移到对话的情境之中,因而先前停留在感觉登记中的声像记忆中尚未消退的部分得以进入短时记忆,通过编码和模式识别等进一步的加工,个体得以识别言语语义,进而作出回答。因为感觉登记的形象性,使得个体仍然感到仿佛是刚听到对方的话语一样。因为受感觉登记的容量和保持时间的限制,故对于那些较为简单的言语信息(如问:吃饭了吗?东西给他了吗?等),几乎没有任何的消退,可以完全的进入下一阶段的加工(即清晰完整的回想起来),而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则可能只能回想起部分。

    因为注意资源的选择性和有限性,个体不可能对身边可能感受到的所有刺激都保持着较高的激活阀限,故而这一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也难以通过训练得到有效的改善。

    结论:“非随意的暂时性反应迟滞现象”是因为对于感觉登记中的言语信息在注意前后的加工水平的差异所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