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如何激励奉献精神——从法院工作的视角出发

(2007-10-15 18:17:39)
标签:

社会/纪实

心理

奉献精神

社会态度

法院

工作

分类: 心理学路
 浅谈如何激励奉献精神——从法院工作的视角出发

现状分析: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奉献这个词似乎开始渐渐远离我们的视野,曾经,我们的老干警们,他们怀着以院为家的信念,把自己几乎所有的青春都奉献给了法院的审判工作,加班加点、任劳任怨,正是因为他们的奉献精神,所以法院才能够在过去物质条件比较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创造出了极为优异的成绩。然而,这样的精神,却似乎越来越难在如今的青年干警身上出现了,虽然物质条件有了极大的提高,无纸化办公、专车外出办公,但奉献精神的缺失却使得精神层面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着法院审判工作再上更高的台阶的瓶颈,如何能够有效的改善青年干警的精神面貌,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奉献精神体现着个人的一种社会态度,它与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价值观是社会态度的源泉,而行为则是社会态度的外在表现。社会态度的心理结构包含了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成分。就法院工作中的奉献精神而言,认识到工作对自己及单位的重要性,乐于增加对工作的投入,并在思想上做好了奉献的准备,其中任何一个成分如果是负向的,都可能会影响到奉献精神的形成。

原因分析:

    青年干警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思想状况,并非个别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有着其深刻的主客观原因。

    在主观方面,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和时代之中,随着社会条件的变迁,每一代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与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相比,因为生活的环境、社会的氛围及所接受的教育形式等多方面的原因,八十年代后出生的一代人(80后)一方面更追求在独立自主和张扬个性,而另一方面,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在他们身上却也有了一定的弱化,这也是80后所具有的共同特质。

    与六七十年代相比,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化和精神生活的多元化,80后在价值观上也日益多元,工作并不是他们唯一的追求,而是越来越追求多方面多层次的自我价值实现,工作对于一些个人的重要性可能相对降低。就情感方面而言,受着趋乐避苦思想的影响,增加工作时间而相应的剥夺休闲娱乐的时间,这可能带来更多负面的情绪体验。近几年来,随着法院的人员调整,干警年龄结构进一步年轻化,越来越多80后充实到法院的审判工作队伍中来,他们在家中可能是独生子女,深受父母宠爱,甚至是独尊处优,他们在学校里,接受了开放式的高等教育,深受自由化、个性化等教育思想的影响,他们的到来,在使干警队伍高素质化的同时,其自身所具有的一些并不利于法院工作开展的特质也不可避免的表现了出来,具体到干警个人身上,那就是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奉献精神。

    在客观原因方面,近年来,因为种种原因,我院的物质待遇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致使对干警的物质激励相对下降,而与此同时干警们仍然背负着日趋沉重的案件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干警奉献精神的下降。

    能否正视这些主客观原因,对于保证进一步采取的相应对策的方向和力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策分析:

    对于社会态度的形成存在着不同的理论,Kelman认为社会态度变化的过程有三个阶段:服从、同化和那话,Hovland认为态度是通过三种学习机制习得的:联结、强化和模仿。因而,培养奉献精神的相应对此,也主要应着眼于这些方面,通过形成有利于奉献精神的外部氛围和激励机制来激发奉献精神。

    注重宣传教育、从实际出发

    宣传教育的作用主要在于改变态度结构中的认知成分,但因为认知成分是长期以来相关知识经验的积累,较为稳定,简单甚至是流于形式的教育对于改变稳定的认知结构显然并没有实效。因此,在宣传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应提供双方面即正反两方面的宣传教育,这样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引导个人权衡利弊得失,另一方面宣传教育应当晓以利害,但又必须理智的实事求是的提供信息,而不能流于形式、哗众取宠,这样不仅不能达到宣传效果,反而还可能引起抗拒心理。此外,过分夸大会使人产生怀疑感和不信任感,而过分缩小则不容易引起重视。具体的教育方式应当灵活多样,与干警的工作生活实际相结合,此外还需要积极探索外在的激励形式并与教育相结合,以激发干警的奉献精神。

    创造榜样效应、树身边典型

    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他人的行为或是受到榜样的鼓舞,他不仅影响到基本的技能,而且影响到精神层面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榜样同时也有利于明确团体规范,为个人的态度形成提供外部参考。宣传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从单位中发掘榜样人物,身边的榜样更具有学习效应,因为相同或相似的工作环境,彼此的熟悉使得心理距离更近,有利于增加人际之间的吸引,从而增加学习的倾向。

    树立团队意识、增强凝聚力

    团体凝聚力式指能使团体团结一致的力量,来源于个人对团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试验证明,团体凝聚力越高,其成员就越遵循团体的规则和目标。就态度的形成而言,团体凝聚力对于个人的同化过程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通过一些干警喜闻乐见的方式,灵活的开展一些有针对性或是有群众基础的文化、体育活动,这些活动对于法院的工作没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但却可以创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增加法院的凝聚力,从长远看,对于激发干警的奉献精神和提高整体审判工作效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保持沟通畅顺、增加透明度

    任何一个团体都少不了成员之间的沟通,沟通是保证团体组织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沟通是否有效对于个人对团体的归属感及认同感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到个人的奉献精神和团队的活动效率。团体的沟通具有成员发言的不对等性和领导在沟通中的主导作用,特别是面临着一些可能影响法院工作和干警心态的突发事件时,能否及时将有关信息与干警进行及时合理的沟通,使干警及时了解事件的进展或是相应的对策,消除干警不必要的顾虑,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利于保持团体的向心力,自然也是激发干警奉献精神的重要保证。

    创新激励机制、重视精神奖励

    相信很多干警都有过这样的体会,领导们有时哪怕是随意的一句“你们辛苦了”,都可能对自己产生一种极大的触动,这,就是积极强化的价值!行为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它的强化,而与消极强化和惩罚相比,积极强化更有利于达到塑造行为的结果。与长时间定时间隔的积极反馈(如每年一次的评优或表彰)相比,不定时的经常性反馈更有利于提高行为的效率。这样的反馈,不仅影响到干警对这一次工作的评价,也影响到其对下一次工作的预期和投入。这里的积极强化,即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特别是在法院当前物质条件受到一定限制的情况下,如何更有效的利用和发挥精神鼓励的强化作用,更显得重要。例如很多企业都有每月或每季优秀员工的评比,而结合每月或每季的办案情况,评选每月或每季的办案标兵或工作积极分子予以公布,即使没有具体的物质奖励,但仍可以有助于激发干警的工作热情。

 

 

    后记:这篇文章是应一个同事的要求写的,考虑到和现在复习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所以答应了下来。因为时间非常紧,所以一开始并没有确定比较清晰和细化的构架,而是想一段写一段,结果写下来之后发现太过混乱,对于社会态度、团体凝聚力、学习机制等理论的融合并不理想,和法院的实际工作结合的也不够紧密,还需要在今后不断学习、改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