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南方周末》上有一版都是关于吴幼明的,之前对他也有所了解,甚至还曾发短信对他表示过支持。相信看过他的《交警为什么都热爱罚款》、《死人不销户,活人难上户》等文章的人,都会敬佩他的正直和敢言。吴所反应的问题,暂且不论是否带有普遍性,有些确已由来已久,但是敢于像吴这样站出来直言甚至不惜为此丢饭碗的,却是少之有少。在吴看来,自己的行为只是出于一个警察的良知,那难道是其他那些选择了沉默的警察缺乏良知吗?当然不是。那是什么力量让绝大部分的警察都选择了沉默呢?从心理学的角度,从众行为应该可以比较好的解释这一现象。而吴的行为,则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方式:反从众。
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的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这就是从众行为。从众行为的主要特点,在于个体对群体压力的服从性和服从的盲目性以及服从的去个性化,反应了个体在社会压力之下的选择违背了自己的真实意愿、发生了行为改变。就警察这个群体而言,因为自身岗位和职责的特殊性,所以对于警察而言,有着更加严格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要求,从某种角度而言,这种职业道德标准本身,就已然带有了很强烈的去个性化色彩。故而对于一个警察而言,除了自身的道德标准之外,更时刻感受着警察这一职业的职业道德标准所带来的更高的团体压力紧张度,更加强了从众行为的程度。而团体压力所引发的与从众行为相对应的另一种反应,是反从众,即由心理抗拒引起的在所有情况下对抗从众的现象,其中可能包含了从偶发的抗拒行为逐步内化成为固定的行为模式的过程。一如吴,自从揭露了交警罚款任务并因此受到调离之后,每到一处新的岗位,他都毫无顾忌的不断继续揭露出新的问题。
影响到从众行为的因素很多,从个体因素角度而言,主要包括个体的自我意识、个体保持自身独特性的需求和个体的控制欲望等。
结合从网络中所了解的吴的情况,就吴的个性而言,他可能属于内在自我意识较强的人,往往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与公众自我意识较强的人相比,从众的可能性更小。有时候人们不从众是为了保持自身独特的同一性,这在吴的身上也比较明显。吴的控制欲望较高,根据心理抗拒理论,人们相信对自己的行为拥有控制权,因此当这种控制自由受到限制时,往往容易倾向于采取对抗的方式,以保持自己的自由。对于吴而言,为了保持自己(说真话)的自由,他甚至敢于违反警察内部关于言论的相关要求。
从情境因素角度考虑,影响到从众行为的情境因素主要包括,主要包括团体的规模、组织、凝聚力、社会支持等。
警察队伍这一群体作为承担着保障社会安定职能的国家机关,有着严密的内部结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相较于无组织的社会集群,其从众行为的可能性更大。而在凝聚力方面,在警察的社会职能这一维度上,警察队伍有着很强的凝聚力,但是在体制及具体制度等维度上,因为可能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或是有待改进之处,一如对于破案率的要求和吴所提到的罚款任务等,相信很多警察本身对此也颇有微辞。因而在这些维度上,团体内部的同一性和认同程度并不高,凝聚力自然大打折扣。而在社会支持方面,首先警察队伍里就有很多人对于吴的做法起码是勇气报以支持态度,虽然人数或许并不多,但却足以强化吴的行为。而就整个社会的社会支持方面,吴所提及的罚款任务数等,本身是有悖于百姓对警察的要求和期望的,所以吴可以从警察队伍之外的社会公众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因而也强化了其反从众的行为。
吴幼明现象是在警察这一高度从众化的群体中表现出来的反从众现象。吴幼明的独特个性固然是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但要真正的改变这一现象,却不是辞退一个吴幼明可以解决的。在如何提高警察队伍的凝聚力、认同感,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等方面,还需要更多的反思和改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