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他的名字亦或并不是那么的显赫,但作为北宋的开国宰相,他对于北宋政权的建立和稳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黄袍加身到杯酒释兵权,他都是幕后英雄。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和政策,甚至深深影响了中国此后几百年的政治局面。
他是太祖即位前的幕府的首席智囊,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也是策划陈桥兵变的主谋之一,对太祖能够顺利的黄袍加身起了重要作用。
太祖立国之后,首先面临的是实现国家统一的问题,面对当时的局势,赵普提出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即统一应从南方相对弱小和孤立的割据政权开始,在统一了经济富饶的南方获得了北伐的经济基础之后,再进攻辽结盟的北汉。这一方略符合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北宋自身的军事实力,结束了长期以来分裂割据的政局,为此后两宋三百余年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唐中期以来,藩镇势重,中央集权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唐朝盛极一时,却最终被藩镇所灭。而五代十国政局动荡,社会饱受战乱之苦,缺乏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统治致使军阀割据也是罪魁祸首。在北宋逐步实现国家统一,统治区域日益扩大的同时,如何削落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局稳定,成为了太祖面临的首要问题。赵普首先建议太祖收兵权,于杯酒之间,剥夺了石守信等名位已高将领的兵权,解除了朝中武将对皇室的威胁。赵普看到了中唐以来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继而向太祖提出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三大纲领,这也成为太祖、太宗两朝完善中央集权制度的指导方针,甚至深深影响了此后两宋几百年的政治制度。稍夺其权方面,恢复县尉建制,收回节度使治安及司法权,罢领支郡而归中央直接管辖,设置通判制约节镇权力,并逐步撤消节镇,以文官出任地方官员;制其钱谷方面,禁止节度使占留赋税收入,设转运使经度财赋收入;收其精兵方面,选拔地方精锐兵士扩充中央禁军,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藩镇问题。而在中央机构的设置上,也体现了赵普的三大纲领,设置副相参政,分割相权,设置枢密院主管军事,分割军权,设置三司总理财政,分割财权,使权利得到相互制约。正是因为以上意在强干弱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实施,才从根本上扭转了唐朝中期以来几百年臣重君轻、割据严重的局面。
而在太宗即位之初,正是因为赵普提出的“金匮之盟”解决了太宗继承兄长皇位的合法性问题,他也以开国元勋的威望和丰富的政治经验赢得了太宗的信任和重用。雍熙北伐之初宋军节节胜利之时,赵普虽已罢相,却上书《班师疏》力陈北伐弊端,事实也印证了他的分析。正是因为赵普的忠君、正直和敏锐的洞察力,所以虽然赵普与太宗有隙,却也一直得到了太宗的重用。
有人认为赵普的参与制定的方针在巩固了皇权的同时也为两宋的积贫积弱埋下了伏笔,对此也有一定的责任。这样的看法其实是片面的,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其具体的历史背景,以北宋建国时的局势,除了加强中央集权之外别无他法,至于后世积贫积弱,那只是因为后来的统治者缺乏政治智慧,未能根据时代的变化而调整统治策略,反而走了极端。若以此归咎赵普,实属不公。
赵普曾受太祖、太宗两朝皇帝的信任和重用,虽有起伏,但长期身居要职,一度十年独相,后期虽然难免有所专断,但他却能始终对皇室忠心耿耿,尽职尽责,刚正不阿,是当之无愧的历史名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