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滕云
滕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68,878
  • 关注人气:14,51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不需要时时保持冰冷的"理性"

(2015-11-30 11:31:58)
分类: 这个可以发

所谓“理性”,更多时候,其实是“撕”,与理性与否,早就没了关系。所谓“冰冷的理性”,更多时候,反映的是人性的冷漠,它所“撕”的,恰是人世间残存的温暖。维系人与人的关系,这温暖虽常捉襟见肘,但缺了它,我们还能指望谁呢?而“冰冷的理性”一来,却是个大杀器,让残存的东西,更加支离破碎。

比如桑兰的故事。

11月26号,媒体发了新闻——《撤垫子指控没有根据——桑兰摔伤真相调查》。如果这标题还算平实,等到了它家微博上,味道就变了——《桑兰摔伤真相调查,说了17年谎》。

这个刻意招眼球的标题,显然犯了忌。法院这么多年都没下的结论,您一篇小稿就给定了性。所以也难怪桑兰急了,长短微博连续反击,事情就变成了“撕”。

而在我看来,这事儿从头到尾,就是“冰冷的理性”,对世间温暖的一次偷袭。而那“理性”,分明也是假的。比如:第一,所谓的“调查”,到底调查了什么?到底调没调查?那篇新闻的缘起,仅仅是美国一个学者的录象分析文章,而并无记者的独立调查内容。这在新闻伦理上,是轻佻而野蛮的;第二,事后记者又说,不是和桑兰过不去,而是他们长期跟进这事儿。这就更露馅了——都跟进了17年,还没有拿出自己的独立调查;拿不出来也不丢人,丢人的是,还止于借一篇分析文章炒冷饭,并且急不可耐地附上定性的钢印,让冷饭经过微波重新煲出热度,变成网上“撕”战的导火索。这与狗仔的伎俩已经没有区别了。

重要的是第三——你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时间,把一个没有结论的悲剧往事,重新展览给人看。这,与新闻调查的“理性”与否无关,却是对人性的伤害,一次二度伤害。你所引起的所有“轰动”,都是对这伤害的加倍,越是“轰动”,倍数越大。好了,网上的调查出来了,认为“桑兰确实说谎”的,占62.7%。你满意了吧——你真的满意了吗?

综观桑兰的故事,它首先是一个悲剧。媒体之于社会的功能,可以让悲剧演为正剧,也可以让悲剧变成闹剧。前者,可以参见一则“弃疗救子”的新闻——一位患有先天多发性纤维瘤的年轻母亲,为了救治患白血病的儿子,放弃了自己的治疗;后者,就是对桑兰的所谓“调查”。前者是拥抱人性,后者则是屏弃人性。参照维系人与人的关系这个社会准则,前者是在拉近,后者则是在割裂。

放心,这不是媒体造假的借口,也不是坏事变好事的老生常谈。这只是一般的新闻伦理——你不需要时时保持冰冷的“理性”,那是法院的事儿。

上周吧,还有一组图片特稿,估计是自由摄影师的作品——讲的是一群在美国的中国孤儿的生存现状。每一张抓拍,都精准地表现出曾经毫不相干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每一张抓拍,都精准地表现出从他们偶然相遇到终生相伴的历程。那组图片下的评论,超过了9万的级数,充满了祝福和感恩——从新闻作品本身,到新闻作品的反响,交织着人性温暖的彼此感动。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如此珍视人性的理由——因为人类还想继续存在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