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这么多年的旅游管理,总该对这个专业进行一些梳理。仔细想想,旅游管理专业究竟研究什么,旅游管理的学生究竟大学四年能学到什么?
还是先说说旅游管理的学科内容吧,旅游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涉及的内容很广,包括文化现象,经济活动,景观构成,生态环境等,涉及的学科包括了心理学,景观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等,因而其实旅游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从整个旅游管理研究的内容而分,似乎可以分为旅游者行为研究、旅游企业行为研究、旅游目的地研究,以及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
旅游者行为研究,包括旅游者出游动机研究、消费行为研究等等。关于旅游动机最常见的理论当然是借用了马斯洛层次需求学说,消费行为研究往往是结合特定目的地或者旅游形式进行研究的。由于旅游者行为方向的研究都是研究群体行为的,所以往往需要发放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从而得出统计结论来分析旅游者行为的。
旅游企业行为研究则主要是经济学和管理学方面的内容占强,包括饭店、宾馆、旅行社等。这方面的研究往往是宏观上分析需求分布和设施布局,例如前一段时间热门的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研究就是这一范畴,微观上研究企业管理操作的细节,提升旅游企业服务和管理能力。北二外的旅游管理可能比较偏向这个方向。
旅游目的地研究,主要指景区的规划,包括生态方面、设施、人文、历史等等。应该说林大的旅游管理比较偏向于这一个方向。
虽然是这三个方向,但是其实都不是孤立的,更多的还是三个方向间的综合交叉研究的,比如旅游企业行为必然和旅游者的行为息息相关的,而旅游企业的分布也和景区的类型和规模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旅游目的地的研究更是离不开旅游者行为的研究,这是旅游目的地研究的基础和指向。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各个因素的平衡和最优模式,生态保护范畴领域引入了环境容量、视界、心理容量等方法,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关系和层次,产生了吴800,引力公式等旅游学科的一些方法,旅游者行为中有涉及到出行满意度、细分市场特征等研究。
当然,我这个分类体系有许多学科内容并没有包含进去,只能说挂一漏万的把我的一点有限的知识整理了一下。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然出其实整个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学科而言起自身的“科学”内容还很少,他不像物理学、经济学一样发展到了可以有数学进行支撑的体系,现在我们的旅游管理更多的还处在一个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的阶段,对很多现象研究还是处在探索和归纳的阶段,先有的知识体系基本都是从其他学科里面搬运过来的,因而有人说旅游还不能称之为学科,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这也或许是旅游管理一直成为不了一级学科的一个原因。当然,这并不影响我们去热爱旅游专业,研究旅游行为和现象。
只是学了大学四年的旅游专业后,每年我们林大的孩子毕业的时候,总有些人感觉到似乎这四年什么也没有学。我觉得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属正常。看看我们只是体系就可以知道,他说不同于其他技术性专业的,不像会计或者工科的学生,学完四年至少有一技之长,可以毕业后拿着找工作,而旅游管理学完感觉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这种感觉仿佛是学中文的毕业生出来觉得自己啥都没学的感觉。
我认为,这是由于大学四年学到的东西更多的是一种观点,一种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看待旅游现象的角度和高度。但是这种能力在你刚毕业的时候,没有用人单位会需要你这样的能力,用人单位缺的是能给快速转念的熟练工,而不是“眼高”“手低”的专业人才。
其实这种现象是可以避免的,林大的四年课程安排其实学生来说是有很多自主的空闲时间了,这些空闲时间不是全部用来看一公升的眼泪,全部沉溺在魔兽世界60级当中,而是需要在提升专业素养和眼界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学识阅历的,上了大学都是20岁的人了,不能有了时间就去玩,不去考虑自我的完善和提高。因此,我个人认为在大学里面,至少林大旅游管理的学生应该的出色的“课外知识”有:
英语口语--最好通过英文导游证,然后跟几次团,带几次老外的散客;Photoshop学好,对图像处理要熟练;其他的再根据个人兴趣学习一些内容,比如网站制作、会计知识等等,到大三下大四上学期的时候找单位实习工作一段时间,相信大四毕业的时候就不会感觉四年没有学到东西,而是会感激有一个充实、提升的四年。林大旅游管理的四年其实是很好玩的,大一大二经常去植物园、鹫峰、香山等地方上课实习的名义玩,大三也论文会出去做调查问卷也很有意思,大四要出去10多天的毕业狂欢--大四实习,去美丽的张家界、凤凰古村,这些经历都是其他工科专业大学四年所不曾敢想象的,而且大二后考到导游证后出游门票基本都是免费的,大家经常出去玩感情很好,这也是大学四年宝贵的财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