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鱼之父:伍献文

(2009-03-24 00:29:52)
标签:

教育

 伍献文(1900.3.15-1985.4.3),浙江人。动物学家,鱼类学家,线虫学家。1921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7年获厦门大学理学士学位。1932年获法国巴黎大学科学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研究鱼类学和水生生物学奠基人之一,为中国水生生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 

“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这是爱迪生说的,爱迪生是发明家,他的话总会有些借鉴和道理。好动不是乱动,这里的“好动”指的是“好动脑筋,动手去做”的意思。大凡取得成绩的人物,都有“好动”的品质,这是一个成功人物必须具备的特征之一。

伍献文的少年时代就像爱迪生说的那样好动和不满足。

小时候,伍献文在安静的乡村开始上私塾,从《教儿经》、《千字文》等学起。老师上课的时候,他总是认真听讲,努力记忆,争取快速地记住和理解老师讲述的内容……他这样做的目的其实是想“玩”。

有更多的时间去玩,毕竟是件快乐的事。但是,学习和玩总是矛盾的,而且相比之下,“学”永远都比“玩”重要。因此,小小年纪的伍献文“动”起了脑筋,很快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一个学生认真一点,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就消化掉当天学到的知识,这样每天都会挤出玩的时间。而“玩”在乡间,总是有着无穷的乐趣和新奇。

少年时代的伍献文就是很会“挤”出时间来玩的一个孩子。

他最喜欢翻过矮矮的墙,在墙的另一面找蜗牛,找土里的小虫儿;或者爬上高高的树,在茂密的枝叶间捉下正在醉心唱歌的“知了” 和“金牛”;或者跑到田野和池塘边摸河蟹、抓小鱼,捉了放,放了捉……。总之,这些有生命的小东西燃烧着他童年时光,少年日子,给他以好奇和兴趣,使他在“玩”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了探索更深、更远的问题,以及执着的精神。

在树下,他常常出神地看着藏在树叶下面的蝉,听它们不停地叫,他真想也爬到树上,爬到蝉的身边去问问它:“你的嘴那么小,可是发出的声音那么大呢?”

在水边,他望着快乐的小鱼在清澈的水里游来游去,常常出神地想:小鱼,你住在哪里?你们睡觉吗?你们用什么样子的语言说话?还有,你们被人用钩儿钩住嘴巴的时候,是不是也会疼,也会哭着喊妈妈?

天哪,这么多疑问,乡间的私塾都盛不下了。

年龄稍大一点后,教私塾的先生见了这个活泼好学的孩子,都得远远地绕开走了,因为先生实在回答不了这看似简单又简单的“平常”事。于是,伍献文上了中学,中学毕业后,又进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来又转到厦门大学。

                                        2

大学里,他主要研究鱼类。

中国鱼类资源丰富,仅鲤科鱼类,就占世界的四分之一。那时候的中国,却没有一种鱼类的研究标本,中国鱼类学的书也是外国人写的。当时的情况是,书里介绍的300种中国淡水鱼的名字,居然没有一种是中国人自己研究命名的。这个事实,无情地讽刺着几亿中国人,也伤着已经是青年人的伍献文的自尊心。

争气需要牺牲吃喝玩乐!

1932年,伍献文到法国巴黎大学留学去了。留学期间,他不住豪华的校舍,也没有混在花花世界里参加什么超女超男的选拔。因为他知道,什么“超”都没办法“超”出“伟大的祖国”,祖国不靠商人来拯救,伟大更不是靠娱乐来塑造的。

中国得要脸!

人得要脸!

于是,伍献文很坚决地在远离巴黎市区的乡间租一间陋室,用省吃俭用挤出的钱买了一个显微镜,搞起了鱼类研究。留学的三年时光转眼间就过去了,再看伍献文,他除了写出几十篇鱼类论文外,也完成了博士论文《中国比目鱼类的形态学、生物学和系统学的研究》,这使他当之无愧地拿到了巴黎大学鱼类科学博士学位。

很快,20多年又过去了。

经过标本收集、资料整理和悉心研究的各个阶段后,图文并茂的《中国鲤科鱼类志》(上卷1964年出版、下卷1977年出版)出版了。《中国鲤科鱼类志》下卷出版时,伍献文虽已78岁高龄,伍献文和他助手们的成果“鲤亚目鱼类的新分类系统”成了这个领域的世界前沿。顺理成章,伍献文成为中国近代鱼类学领域里的颠峰科学家之一,并把一生献给了可爱的祖国。因为他这一生中,除了留给国家的珍贵书籍和资料外,他个人没有添置任何贵重财产!

现在,许多年又过去了。

中国江河湖海里的各种鱼,都有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就像伍献文小时候看着鱼出神一样,鱼儿们也会出神,也会把关于人的故事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其中肯定有这样的故事:曾经在水的上面,人的世界里,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闪动着光芒,凝视过它们,真爱过它们!

 

2009-3-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