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大泽山的美(五) 登瑞云峰、飞来峰的路线
(2011-04-10 11:47:43)
标签:
杂谈 |
说说大泽山的美(五)
登瑞云峰、飞来峰的路线
一般人游完山间腹地“皇城”就已精疲力竭,仰望北峰、西峰还在头顶上的云端里,体力和毅力不济的就到此为止,只抬头望峰兴叹一番而就此作罢了。体力稍好些的顶多爬爬西峰,爬北峰是不敢造次了。当年大戏剧家孔尚任就只爬了西峰,并说“仰视瑞云峰,又在万仞之上……故至瑞云峰者,绝少也”。
但瑞云峰是大泽山的最高峰,往上攀登一路上就有说不尽的历险之趣,登上峰顶,就会一览众山小,四望风光无限。来大泽山不登瑞云峰,就像到北京不去天安门广场、逛上海不逛外滩一样,会让你留下巨大的遗憾!
到了“皇城”,不但要登西峰飞来峰,而且一定要登北峰瑞云峰,要不,就算不上真正登过大泽山。那么,沿着什么路线登这两座高峰呢?
正规的登峰路线,应该是从“老鹞子大翻身”那条险路登到峰顶,然后从峰顶西下穿过“九连洞”,经“一线天”折而向南来到西峰,过“仙人桥”上到西峰顶,再从峰顶下到“红庙”,经“鹁鸽堂”一路下山到聚景台。这是传统的登峰路线,前些年出于安全考虑,在登峰险路上用树木石块挡起来,让人很难找那条路,却从上寺后面砌起了一条石阶路通到“九连洞”出口的地方,诱导人们逆行洞中上北峰顶了。这样,险是不那么险了,却再也无法体会那历险的乐趣和惊险的剌激,也无法欣赏那险路上的众多景点了。
其实还是从那条传统的险路登顶才有意思。你可先从上寺向东北沿似有若无的小路上到“瑞云峰”大字前面观赏大字。前面说过,瑞云峰三峰骈连形成莲花瓣状峰顶,东边的一瓣山体上有特大型号的“瑞云峰”三字,三字纵排,每字高2.88米,比姚明还高。字不仅大,而且结体匀称,撇捺合度,笔画遒劲,具有很高的书法水平。这是明代书法家王之都所书。字在约30米的山体高处,当我们仰视大字的时候,会感叹古人在这样高的地方写并刻这么大的字是多么不易!
看完了大字,沿着松林间的小路继续向北上行,一会儿就来到登山险路了。到这里已没有了树,有的只是陡峭的山岩,人向上就要手脚并用,像壁虎一样向上爬。在陡峻的岩壁上有多处很有名的特险处:
张飞大骗马
八步紧
哈乎哈
吓乎吓
正在向上爬行的这条路,实际上是两座山体结合部的一条褶缝,爬到高处,东边的山体也就是有“瑞云峰”三个大字的山体就与西边的山体分裂开了。再往上爬,就要爬西面的山体了。在这分叉的地方,你可以坐下休息一会儿。在你休息的时候抬头向东面的山体上望去,会看到另一奇观——只见墙一般的山体半腰火红一片,原来那是生长在岩石缝里的一丛映山红。你会不由地感叹起生命力的伟大。在垂直的山岩上,竟然有这样茂盛的开得如此火爆的红花,真是一种顽强生命力的呈现!这处美景原先没有名字,我与高瑞吾先生裁定“新36景”时,命名为“峭壁杜鹃”。
两峰分裂后西面的山体,就是瑞云峰的主峰。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三个峰顶原本都叫瑞云峰,1937年春邑人崔云亭先生写的《大泽山游记》中,误把有“瑞云峰”三字的东山体当作“瑞云峰”,而把当中最高的山体称作“北峰”。这显然是因为当地百姓一直把瑞云峰称作“北峰顶”,而“瑞云峰”这名字子太雅,鲜有人用,甚至鲜有人知之故。崔老先生就把一峰两名误会成两座山峰了。
看完峭壁杜鹃,休息了这一会儿也有了力气了,好吧,那就让我们向主峰绝顶进发!再往上,有一条差不多是垂直的石缝,就从这条石缝里上。攀着山石,一步步上。见过攀岩运动员攀岩吗?在这里就如攀岩一样,只不过没有那条保险绳。从下面看那些向上攀的,只见人像耍杂技的,上面的一人脚踩下面一人的头,下面的一个再踩着更下面人的头,用人体连成了上下一条线。
摩天洞
老鹞子大翻身
到此,登北峰的险路就走完了。这确实是条险路,一路上可说是险象环生。险归险,却从未听说在这路上有人罹难。1987年我领我当班主任的一中85级7班全体学生登大泽山,50多个男女学生全部安全通过这条险径登上峰巅,什么事儿也没出。这里有个道理:越是险处,人们越会高度重视,聚精会神,小心翼翼,也就越能化险为夷;而事故往往发生在粗心大意,漫不经心的时候。这条险路其实是大泽山的标志性所在,一提大泽山,往往就要想起“张飞大骗马”“老鹞子大翻身”“八步紧“来,多少年过去了,回忆起当年登大泽山,津津乐道也首先就这些绝险之处。“骗马”“翻身”“八步紧”是大泽山特色的符号,大泽山有别于其他名山的特点也就在于有这些符号,否则,大泽山也就泯然众山矣。所以,登大泽山不学“老鹞子”翻一下身,那就太没意思了,挡起这条路,避难就易,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从摩天洞里钻出来上到峰顶,你会觉得自己的身心顿时得到了一种升华,只觉已在九霄云外,看着脚下“尺五天”“身倚北斗”的题字,真有种远离尘世,身处天庭的感觉。举目四顾,千峰百峦尽在你的脚下,确实是“一览众山小”了。
峰顶是微向南倾有半个篮球场大的石坪,平整洁净,能容四五十人。在峰顶的西北侧,又矗起一座山峰,名“鹰不落峰”。峰呈锥形,下粗上尖,通体无可脚踏手攀处,人不可攀,连翱翔长天的雄鹰都无法落脚。据当地人说,自古无人攀上此峰,那这就是一座连珠穆朗玛都无法与之比拟的亘古保持贞洁的处女峰了。峰的根部有许多古人题刻,尤以郑板桥题写的“孤峰独秀”四个擘窠大字最为珍贵。
从北峰顶下来,没有再钻进摩天洞沿原路而回的,都是从峰顶西面的一个陡而高的石坡滑下来,穿过九连洞去游西峰。“九连洞”又叫“飞仙洞”,是九个相连的石洞。大泽山是花岗岩山体,不可能有石灰岩地质形成的溶洞,更不会有“石钟乳”那种奇观,这山里的洞都是当初地壳变动“造山运动”时山体崩裂石块相撑擎而成的山洞,所以是些并不典型的洞穴。一块巨大的岩石被岩石撑起,像搭起的大棚,中间留有空隙,可以从中穿过,这就算是一个洞了。从北峰顶下来,在异常陡峻的峰坡上,一连要穿过九个大小不一的这样的洞,再下一个叫“天梯”的极险处,这才下到一条比较平坦的山路上。这些洞火的石壁上有许多古人题字,尤以明代万历进士文太青的“上天云送客,出洞鹤迎人”有意境。
出洞不见鹤迎人,迎接你的是一条平缓的山路。这路背靠一列山峦,面对“皇城”谷地,是一条黄沙铺地穿行在稀疏的松林之间的小路,刚经历了惊心动魄的登峰险路,突然走上这样平缓的路径,心里会感到放松、惬意、快活。此刻,你自然会想到泰山上的“快活三里”。这路没有三里也差不多,路的终点就是西峰。
在这段路上你能观赏到“一线天”奇景。名山之上大都有一线天,这里也不例外。只见小路背倚的山体上,通上扯下山体裂开了一条缝,很壮观。
小路西行又折而向南,一座高峰挡在路的尽头,这就是飞来峰、歪嘴山了。先小心翼翼地跃上一道两三米高的陡崖,攀到上面,就会看到一条深不见底宽有两米的山缝挡在登到峰顶的路上。幸好上面架一石板,这就是有名的仙人桥。胆大的能硬着头皮几大步跨过去,胆小的在上面一步步挪,像小脚女人,胆等于零的只有趴下慢慢爬过去了。
上到峰巅,会看到十余处题刻,有“青天外”“隔凡”等。这还一般,令你感兴趣的是,峰顶上有一些柱窝,有多块经过雕琢的石构件。原来古人想在峰顶建一座“望海楼”而未果,在这峰顶上若秋爽气清能看到渤海里的点点白帆。
复过仙人桥,从峰顶东侧向下,一会儿就要钻入一个洞的上口,这洞我与高瑞吾先生命名为“通天洞”。从洞中一路下行,出洞就来到天池,说是池,其实是个不涸的小水窝。在池南就是有名的“红庙”,因传掖县进士书法家刘耳枝年幼家贫读书其中,因而又叫“刘耳枝读书屋”。从红庙边下山边向南折,转到山南边,就来到鹁鸽堂了。到这里你才看明白,飞来峰南侧的山岩是横向的,像一摞书页。这种山岩容易塌落,所以在山南侧形成了一个横向的巨大的凹陷,这才使峰顶呈向南倾斜之势,远观若桃尖微歪的仙桃,才有了“歪嘴山”的别名。站在这山体的凹陷处,地面是平坦的,头顶上是向南探出的层层岩页,很像身处一座堂屋里;岩页的缝隙间住着许多灰鸽,于是这里就有了“鹁鸽堂”这好听的名字。
从鹁鸽堂向东攀藤附葛一路下行,下到山根就来到了聚景台,到此为止,攀登两峰的惊险行程结束,整个大泽山主景区的游览也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