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感动瞬间it/科技达贝妮密码网络红颜飞天梦 |
分类: 科技教育·IT业 |
2007年12月3日,星期一。重庆,多云有雨。
不知从何时起,每天午时必看CCTV2《财富故事会》。达贝妮的出现,如海平面升起的一抹幽蓝。有一种感觉,似曾相识——原来新浪博客上有她,只是一直没怎么在意过。潜意识里,有一种迫切的冲动,我希望更多地了解她,走近她。
网上有很多文字介绍她,以及她的一切。一边与朋友聊着关于网络的话题,一边看有关她的事情。看着,想着,眼眶忍不住地潮湿起来。
“我亲生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我三岁的时候,妈妈和我生父离婚;我上中学时,妈妈离开上海嫁去了日本,只剩下我一个人在上海。所以我的继父是日本人,其实感情谈不上有多少。”
2005年8月,当达贝妮接受新快报记者杜宝仪采访时,说了这样的话。这样的生平,或许在别人的眼里,最多是一句感慨。而我要生出什么样的叹惜,茫然地,内心深处仿佛一下子揪紧了。我深知,唯有这样的身世,才会有旷世独有的孤傲心境。人烟深处的落寞,不因人杂而减半分。红尘过往,因了感同身受而变得心如刀割……
仅为达贝妮的暗夜谛听,真的知音又能有几人?与李清照的凄婉有约,不是知性就可以诠释的。心灵上的回肠荡气,三分天赋,七分人为。然,世间男子多的是一副臭皮囊。纯静的灵魂淘去后,只剩下一缕气息的残喘,还要呻吟着咆哮:我要吃人!
与人作比,人比人气死也枉然。很多的人,与80后的达贝妮无从比较。没有什么可比的,且把达贝妮当作一个故事来看吧。无论怎样的人生,到头来终是一场虚化。人生的最大意义,莫过于追求。追求什么,人各有异。
倘把达贝妮与张爱玲相比,又如何?张爱玲是一个异数,潜伏在她作品后面的往往有力透纸背的悲凉。达贝妮的文字何尝没有对俗世冰冷的绝望,像极了《倾城之恋》的结尾:在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能知道呢?
这句话,曾经写过一位极有才气的女作家。但说达贝妮,因了上海的风华绝代,而使人间多了几许愁怨与悲鸣。倘若日历翻到1991年1月4日,三毛在浴室里用丝袜吊死。她结束了没有《七点钟》没有荷西的人生。那年,我们在哪里?天极冷,她的一切结束了。而世间,仍有许多人流了很多泪……
我喜欢日本,在那个开满樱花的国度。时常,我像三毛生前那样引用泰戈尔的诗:“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飞过”。我也喜欢上海,她的奢华永远停留在我十八岁的记忆里,在冷冷的春夜,一个孤独舞者的流浪漫过黄浦江的夜空。
许多年后,夜晚被网络的时空所充斥。网络是一种瘾,多少人的迷情不过是一场梦。想想,从事互联网业已四年有余。很多时候,我只想说自己是“网络工作者”。但网络,给达贝妮带来的是什么,Pcpie视频搜索走进了红海还是蓝海?它将是潜力股?绩优股?并可能成长为二线蓝筹么?
即便是将来,某个未约定的日子里,达贝妮如李彦宏般敲响了纳斯达克的钟声,或如马云走进香港股市而志得意满。这样的人生,在平常人的眼里算得上功德圆满。且不说要做102年的百年老店,只做上三五年,对于达贝妮来说,也是一种奢侈的愿望。骨子里,她仍是充满了反叛的意识。随时有一种悸动的心声,左右她去适应新的改变。
原创:彭行洋
QQ:136109938
MSN:qgzg@ms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