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科技教育·IT业 |
8月29日至30日,信息产业部、国家发改委、科学技术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会议。三部委表示,把信息产业作为中国自主创新的突破口,以赢得发展的主动权。预测到2010年,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比重将明显提高,形成全球市场5%的产业规模。然而这个规模相对于“中国制造”的产品产量,仍有较大差距。
据统计,2005年中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完成1.32万亿元,占全国GDP的7.2%,电话用户总数、互联网上网人数、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均位居世界前列。尽管我国30多种电子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但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足10%,多数仍为“贴牌”生产。中国电子产品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过高现象,在“十一五”期间有望得到改观。
信产部发布的《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显示,中国将对集成电路、软件、新型元器件、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网络和信息安全、家庭网络及智能终端等13个重大项目进行集中攻关。可以看出,这些重大项目都代表着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勾画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蓝图。
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说,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自我”创新,而是在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中国要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国际和地区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自主创新的起点。目前我国信息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面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关键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优秀拔尖人才匮乏等“掣肘”问题。
事实上,许多国家都把强化信息技术创新放在国家战略位置,大幅增加研发投入,超前部署和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面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要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措施。目前中国信息产业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其差距不仅反映在技术创新层面上,还存在如何自主创新的主动性和自我意识方面。
我国信息技术的自主品牌不足,主要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因此,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内在动力,提高我国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研发与制造能力,促进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同时,要加大国家财政预算对信息产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适应信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和投资退出机制,发展多种融资方式。
另外,创新可能是生产企业的孤立行为。创新的前提是应用,创新后没有市场、没有应用,创新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自主创新需要强调产、学、研、用的结合,但往往技术研发者本身不具有掌握市场的能力,而掌握应用权力的部门或企业,却置身于支持创新之外。自主创新的技术要想得到成功应用,产业链的上下游及市场各方面都要给予大力支持。
当然,我们自主创新的设备没有国外的好。由于我们起步较晚,一些自主创新技术或产品和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如果我们都不给自己信心,这种创新技术和产品就永远不会成熟。而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不用干预,可是许多企业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创新行为。那么政府就要发挥主导作用,以市场为纽带,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及企业间的合作。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知名品牌是重要目标。政府指出,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大力倡导自主创新,要把发展高新科技、培育自主品牌的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位置。知名品牌对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整体竞争优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拥有知名品牌的企业越多,我们利用对外开放条件、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就越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就越快。当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名牌产品达到一定数量,形成一个特点鲜明的中国技术与自主品牌产品阵营,“中国制造”才有可能在世界范围内真正叫响,中国企业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创造知名品牌的核心是自主知识产权。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我国相当数量的企业采取的是贴牌生产方式。在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更高,相当多的企业和行业在核心技术和品牌上受制于人。所以专家认为,自主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
而在国际化大生产中,处于高端的是标准、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处于低端的是加工、组装,而决定品牌价值的往往是技术含量。如果不能自主创新,我们将难以承受大规模引进技术的巨额成本,也难以逾越企业现已面临的知识产权和技术贸易壁垒这两大关口。当然,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我们更要采取兼收并蓄的开放态度,取人所长,补己之短。
评论:彭行洋
相关链接:
文章引用自:http://www.qgz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