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赶集奥运,TD能否霸王硬上弓?

(2006-08-24 17:06:55)
分类: 科技教育·IT业

赶集奥运,TD能否霸王硬上弓?

   

科技奥运与人文奥运、绿色奥运,并称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三大主题。其中,科技奥运并不仅限于在奥运建设中使用高科技产品,也不仅仅意味着采用高科技训练手段提高运动员的成绩。事实上,科技与奥运之间存在着天然联系。比如信产部官员认为,“2008年奥运将可提供3G服务”。他的这句话,就是体现科技奥运并推动3G进程的“紧箍咒”。

 

在上周五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数字电视产业高峰论坛上,国家广电总局的官员透露了另一消息:国内上马手机电视将在第29届奥运会上施展身手。根据广电总局出示的时间表,预计2006年将完成地面布点试验,2007年中期开始商用试验,2008年上半年启用卫星系统、形成全国网络,并开始正式运营,为2008北京奥运提供服务。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最新消息是,发改委与信产部等已初步达成共识,“年底前,应先在2008年奥运会6大协办城市建设TD-SCDMA试用网”。奥运会6大协办城市包括:天津、上海、青岛、秦皇岛、沈阳、香港。消息人士解释,“试用”有准商用的意味,TD率先“试用”的目的在于,“一旦TD进展顺利,就全国建设;不顺利,则只建大城市。”

 

经历了漫长的前两轮外场测试之后,TD今年的测试被业界认为是“最后一轮赶考”。业内人士分析,年底前是否能在奥运会6大协办城市建网,前提是“TD是不是已经基本达到商用成熟度”。这取决于今年3月开始,原计划于今年9月底结束的TD的最新一轮测试。一旦测试情况良好,完全有可能让TD先行一步,优先建网。

 

从总体上来说,TD-SCDMA试验第一阶段空载测试结果良好;今后TD-SCDMA研发测试的重点将放在5M同频N频点组网。诺盛电信认为,正在保定、青岛、厦门三地进行的“TD-SCDMA规模网络技术应用试验”,正是检验TD-SCDMA技术和产业链成熟度的一个重要依据。在TD-SCDMA网络承建方选择方面,诺盛电信认为中国移动是首选。

赶集奥运,TD能否霸王硬上弓?

 

“目前看来,中国移动是最有实力、也是最适宜的人选。”据消息人士说。中国移动已实际成为全球最有优越感的移动运营商:每月新增用户数依旧高达430万户,高于去年22.3%。不仅如此,截至今年6月底,中移动拥有净现金1034.92亿元,资产负债率为11.4%,资金充沛。由谁来担此建网大任?显然这个关键问题已有了标准答案。

 

818,中国移动公布了今年上半年业绩,其营业收入同比上升19.6%至人民币1370亿元,净利润为人民币302亿元,同比增长25.5%。消息人士认为,从用户规模、资金储备、网络基础、融资能力等四方面来评估,中国移动都是担当建设TD试用网重任的最佳人选,“中国移动同时还是奥运会合作伙伴,优先建设奥运城市的3G网天经地义”。

 

一直以来,华尔街的投行对中移动赞誉有加。而国内的分析师则认为3G牌照越晚发放,对于中国运营商的股价来说越利好。这意味着在短期内中国移动将不必为“3G的想象空间”一掷千金。嘉实基金的分析师刘天君表示,到目前为止全球只有少数几家运营商在3G市场实现盈利;此外,纯粹以技术推动的3G一直面临着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尴尬。

 

  谈及2008年奥运对中国3G的压力,中移动董事长王建宙坦陈:中移动有责任在奥运期间提供通讯服务,建设好3G网络需要2年时间,要做到承诺毫无疑问“时间很紧”。毕竟奥运会将在20088月举行,一般建设一个好的3G网络需要两年时间,其中1年用做建网,1年用做优化网络。现在正好是8月,还有2年便是北京奥运,已迫在眉睫。

 

  但在近期财报中,中国移动对3G策略的表述依旧含糊不清:第一,坚持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做好规划建设的准备工作;第二,积极研究3G市场运营策略,做好3G新业务新产品储备,为3G商用服务做好运营准备;第三,充分利用2G资源,实现2G3G的平滑演进,实现2G3G的长期共存。

赶集奥运,TD能否霸王硬上弓?

 

中移动拥有庞大的GSM/GPRS网络,而GSM3G过渡的最佳途径就是历经GPRS演进到WCDMA,这一点在业内早已达成共识。因为从GSM网络演进到WCDMA网络,不论采用哪种演进策略,都能更有效地改造和利用2代已有的网络设备等资源,渐进地提供丰富的3G系统业务,从而达到优化网络资源配置、简化网络结构和便于运营、管理的目的。

文章引用自:http://www.qgzg.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