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社会文化·观点 |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吃饺子的传说
汉朝时期,邓州涅阳(今穰东)出了个叫张仲景的名医,只要经他的手,没有治不好的病,人称他是神仙一把抓的医圣。张仲景年轻时,就在长沙当太守,告老还乡时正是冬季,沿路看见南阳一带的乡亲们,好多冻得耳朵都稀巴烂,他很是心疼。
张仲景一到家,就琢磨着找个适中地方,治好乡亲们冻烂的耳朵。如在涅阳治病,东边几个县的人跑路太远,十冬腊月天,最好让周围人都不跑远路。想来想去就叫家人在南阳城东关搭个棚子,盘几口大锅灶,从冬至那天开始,舍药治冻伤烂耳朵。舍啥药盘那么多大锅呢?张仲景舍的是“祛寒矫耳汤”,制法也非同寻常,先把羊肉兑白广椒、茴香、肉桂等下锅煮熟,再捞出羊肉加葱、姜、蒜等剁碎,拌上油盐秦椒粉,用面皮包成一个个疙瘩,下锅煮熟盛出来,连汤一齐吃喝。人们吃喝这药后,觉得浑身暖和,两耳热烘烘,冻伤慢慢都好了。
那一年冬天,张仲景寿终了,长沙来了很多人吊丧,要抬尸体去长沙。原来,张仲景当长沙太守时,十分爱护当地百姓,他告老还老后,长沙百姓每年选派人来看他。头年长沙人来时,张仲景得到重病,长沙上说那里有块风水宝地,长沙人想叫张仲景占用;南阳和邓州人都不依,两下争吵起来。张仲景解和说:“我忘不了长沙父老情,也舍不下家乡养育恩。等我早晚去世了,你们抬上我的棺材去长沙,灵绳到哪儿断了,就把我埋在哪儿。”人们只好按张仲景的遗嘱办,两下的人合抬尸棺启程了,方园百十里的人都来了,把坟添的很大,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文章引用自:http://www.qgzg.com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