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科技教育·IT业 |
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讲究个性化。所谓“个性化”,就是别具一格的。比如某人穿一件衣服,恨不得所在城市的大街上仅此一件,走到哪儿都有可能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当然也有一种从众效应,就是当一种文化服饰流行时,满大街都是这种流行色。据说裴勇俊当年在《冬季恋歌》里的造型,很快成为年轻人的效仿对象。而今韩流袭卷中国差不多已经形成一股寒流,对应着北方冬天的寒流来袭,真是来势凶猛啊。
且不论韩流如何,今年的中国还有另一种风潮——那就是越来越热乎的博客(Blog)潮流。博客早已进入主流媒体视野,影响到名人生活,当然走进寻常百姓家也是众望所归了。
这个走进百姓家的事,当然比不上通用的产品。通用产品是由厂家制定的,可以由生产商先行设计,再依设计样式生产出产品。这个过程比较复杂,也有时空的限制,很难实现个性化的设计。不过遇到特殊需要的顾客,也是有钱的主儿,个性化风格也在情理之中。可如今,我觉得博客这玩艺儿,也形同现实生活中的产品一般,并且越来越类似。由博客托管商或服务商提供固定式的博客设计界面,本来这种界面就有限得很,而中国网民又多的要命,可以想象僧多粥少同名同姓的事儿也就多了。所谓“个性化”或“风格化”都是一纸空谈,根本落不到实处。
作为博客服务商,也有它的难处。再好的产品,如果网民的操作能力实在太差,也是得不到应用的。所以在中国的网络,千万不能高估网民的电脑操作和认知水平。越简单的,越大众的,可能也是越受欢迎的。较之博客设计样式来说,也是同理。倘你鼓捣半天弄了个花里胡哨的东西,可能你自己还在那里自得其乐呢,到了网民处就一概否定了。结果是什么?华而不实,这是好的;绣花枕头一包糠,这是雅的;不好的,就是形而上的形式主义,这可是上纲上线的问题。
说笑归说笑,问题没有这般严重。这让我想到北大方正的标识。每次经过北大方正的大楼时,我都忍不住多看几眼那个标志,我实在看不出它的精彩独到之处在哪里?可当年,它还是国际上受到褒评的佳作。再如华裔著名建设艺术设计大师贝聿铭——他的作品总是处于公众注意的焦点——巴黎卢浮宫扩建在法国的遭遇和埃菲尔铁塔几乎完全一样,先遭到愤怒的抵制,而后又被无节制地赞美。这就是世人的眼光。就像鲁迅形容的,倘一个人想把某间房的房顶揭掉,肯定会遭到大家的反对,如果他改变了想法,只想在这间房的某面墙上开扇窗子,大家便会欣然同意了。
这也是心理学的一种技巧。其实设计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很多心理学的成分在内。曲高和寡的东西,可能一开始得不到大众的认同,然而当它出名了,成为标新立异的标志时,那么它就是设计的模范佳作了。可是任何设计都脱离不了一个本质问题,就是必须为其内容服务。设计不能是空中楼阁式的,想怎么来就怎么来,这就像大楼的框架,样式上去了,安全性和建筑基价上去了,对于建筑商和产权业主都是不合算的,必然会遭到反对。没有人想住进虚有其表的漂亮的楼房里,整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你说是不?
就博客设计来说,应该提供一定的自由度。不过依目前来看,其自由度还是超不出个人主页的。博客仅仅是言论自由了,它的很多技术应用,还是处于比较幼稚的网络初级阶段。但对于决大多数的普通网民来说,这些已经足够了。而对于少数的网络工作者而言,或许只需要提供介入口和空间就可以了。想想,博客最终的趋势是“麻雀虽小,也要五脏俱全”。在博客这方寸之地里,也大有生意可做。如博客教皇洪波,其很牛气的博客“对牛乱弹琴”的订阅量已经相当于一个中型网站的访问量。这个量上去了,自然也就有了广告对象和主、客方的利益。
在中国,没有无本的买卖。也不仅是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任何商业性的投资都是希望收到成效的。博客这种网络产物也不例外。当有一天,我们的博客里也充斥着各类产品形形色色的广告时,大家不必那么惊讶。说白了,作为博客设计的形式不仅要为内容服务,还要为其广告利益服务。这就是博客的最终定位——走向市场的商品化。
而处在今天的博客,还处于博客主义的初级阶段。一切的形式、观念和思维都是不成熟的,不必要苛求的太多。还是简单些、朴素些,让网民访问时网页打开的快些,界面中看些,颜色谐调些,搭配合理些……诸如此类,我以为这就算是最佳的博客设计风格了。大家以为呢?
原创作者:雪浪天
文章引用自:http://blog.sina.com.cn/m/qg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