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美国禁抢校园枪击案杂谈 |
无论是禁是控,都有个成本问题。换句话说,禁控都不得不在可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以往的讨论多注重于非物质成本,自由啦抗暴啦什么的。虽然文明社会不是所有行为都以经济成本来核算,但经济成本几乎有不得不伴随所有议题,只不过在多数情形下,经济因素是不被民众或者执政者摆到明面的。
当一架滑出跑道的客机,全体乘客幸存,仅有一位婴儿因为是被母亲抱在腿上没抱住而飞出身亡,这个消息让几乎所有阅读新闻的人都赞同应该立法强迫父母买票保证婴儿也能有一个座位。这项法律20年来没有通过,因为新闻过后的讨论,发现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太高,事得其反。
昨天康州校园枪击案,也是这类高调突发事件的例子。一下子死了27位,如果今天全民公投,很可能比较严厉的空枪法或许就出台了。但时过境迁之后,再来看这个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假设美国每个月都有一起27个学生遇害的集体谋杀案,(这个频率应该是一个很抢眼球的数字),那么是否应该在十几万学校加装探测装置?单就这些设备,一次性开销有就几百个亿。换句话,要挽救二三百个学生,平均每人先要拍出一两亿银子。况且不可能挽救全部,其中三分之一还是要死的,只不过不是屠杀是单杀,不在学校在校外而已(以欧洲因枪击死亡的仍然占到美国三分之一数字为准)。
除去容易上报纸的学生案子,美国还有3多万人死于枪击,不过这里面起码两万九是发生在穷人区的黑吃黑穷打穷。很遗憾这些每天都发生的枪击案,都难唤起普通百姓的关注。
说到底,死的人还不够,损失还不惨重。只有当某一天,百姓觉得自己的校区有威胁了,美国枪击案的经济损失(给那些挨枪子的免费医疗,受伤者提供救济)大大超过了百姓的承受能力,逼近了禁抢所需要支付的经济成本,就会促成新政策,新法律甚至新宪法出现。
201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