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放飞独立日

(2008-09-26 08:53:22)
标签:

杂谈

分类: 美国生活


西向东

又到了红叶的季节。同往年一样,背心裤衩入库,毛衣外套登场。

倒腾衣物,发现箱底有异物,模着象枝笔。口袋里有笔,不会是当年的那件“飞行服”吧?箱子掀个底朝天,果真是那件丢失了好几年的“文物”。

这是件制服式样短袖衬衫,商标上印着Brittania, 100%Cotton, Made in Pakistan,口袋里插一枝日本制造但无品牌的笔。衬衫的背面,画着新泽西CDW机场22,27两条跑道示意图,文字标明:07-04-94,3:00-4:00PM,Four touch and go, CDW, N48942,INF.Victor,84 72 1707 07 3023。

那是九四年七月四日。

凭着一颗红心,几个月业余时间的磨炼,终於通过了教员和学校的考核,允许放单飞了。飞行教练是不懂汉语的第二代华人移民:“我们华人讲究吉利,明天是独立日,风力不强,估计机场流量也不会大,做你的‘独立日’如何?”

我的‘独立日’!早就等着这一天了。一晃来美国已经五年了。在中国过惯大锅饭生活,家里有家长,学校有班主任,工作单位有领导,一切的一切都有人包办有人管制有人传帮带。忽然,课程专业要你自己选,房子工作要你自己找,信用要你自己挣,工资要你自己争,一切的一切都要由你自己决定,那时候的美国对我说来有太多的未知数了。而现在的西向东已经成了中产阶级,居然要玩飞机了。

过去的几十个小时,虽然领略了飞行的刺激蓝天的诱惑,可那毕竟是在教练的眼皮子底下实现的,就象一个冲进游乐园眼花缭乱的孩子,只能在大人的帮助监护下玩耍一样。

一个懒觉醒来,第一件事是拨通飞行员专用天气预报:上午有雾。为确保万无一失,将激动人心的时刻定在了下午三点。

早早赶到机场,起飞前的例行检查做了两遍。对这架N48942号赛西纳上单翼我再熟悉不过了,各种开关电门,闭着眼也能找到,现在只等教练一声令下把我发出去。手持专用对讲机的教练为我打气:“不用担心。你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学生,万一有异常,你尽管专心飞,塔台(通信)我来负责。应急程序你也滚瓜烂熟了,记住一定按照手册行事” 。

一切准备就绪,我钻进了机舱。“Clear the Prop”,随着一声“躲避螺旋桨”, 我启动了发动机。三点钟的塔台自动信息给出了理想的飞行气象:气温84度,露点72度,风向170,风力七节无阵风,无云层,能见度七英哩,气压30.23英寸汞柱。

接通了地面控制,滑行到22号跑道外侧,双脚紧踩煞车,油门推到1800转,做最后的动力检查:飞行控制正常,油压正常,真空,温度,电压,燃料,阀门,仪表,加热器,汽化器……一切正常!


“N48942做好起飞准备(请求起飞) ”

“N48942,允许起飞” 。

撇一眼空空的右座,没有教练的影子,心砰砰地跳,激动又紧张:西向东呀西向东,这回可就全指望你自己啦!我知道这是黎明前的“黑暗”,这是即将从传帮带王国踏进自由自立王国时的那种惶惶不安。

滑上跑道,最后将指南针校正在220方向,牙一咬,脚一松,油门推到了底。20节,30节,60节,左手轻轻一拉,飞机稳稳地腾空了。这个动作已经熟练的不能再熟练了,可是唯有今天,这一拉让自己觉得真正成了飞行员,一个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飞行员。

200尺,500尺,到了机场1000尺的进场高度。乖乖,发动机没有熄火,好样的,看来今天紧急迫降程序是用不上了。保持高度,右转,再右传,15度副翼,30度副翼,几分钟之后,沿着进场路线,绕机场半圈又对准了22号跑道。

“48942请求着陆复飞训练”

我瞟了一眼站在塔台下的教练,自信已经代替了几分钟前的紧张,脑袋里回忆着两百多次着陆经验,打开汽化器加热装置,放下45度副翼,减速,油门收到底,发动机的轰鸣顿时消失,空转的48942象滑翔机一样,以55节空速 轻轻地飘向跑道顶端那两个巨大的阿拉伯数字,100尺,50尺,10尺,又是左手轻轻一拉,48942在5尺高度稳稳地飘了三秒钟,轻轻触地。轮胎在跑道上产生的噪音刚刚传进耳朵里,右手已经把油门推到底,发动机又全速轰鸣起来,仅几秒钟,48942再次腾空,做第二次复飞。

一连做了四次着陆-复飞动作后,48942缓缓地滑回航校停机坪。始终没有插一句话的教练已经把一件航校衬衫递给我。照惯例,我换上航校的衬衫。那件带有汗味的衬衫背面记录上当天的气象和飞行资料,在航校里挂了一周后,连同那枝在飞行日志上签名的笔,一起被我做为“文物” 收藏起来。

横在面前的还有联邦航空局的最终考试,还有10小时的转场飞行,然而这些挑战都比不上独立日的单飞。那是一个巨大的成就,是一种历尽“磨难”,铁炼成钢,最终摆脱束缚,进入自由王国的激动和自豪。

这或许也是1776年美国人摆脱英国人时的感受。

10-12-0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如此钓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