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哥写的不是诗评,是寂寞

(2009-09-20 10:19:28)
标签:

殷鉴

诗评

意象

诗歌

何其芳

三耳

杂谈

分类: 【三耳评弹】

 

 

 

 

 

 

哥写的不是诗评,是寂寞

 

 

 

 

 

 

 

哥写的不是诗评,是寂寞/三 耳

——读殷鉴兄《现代诗歌艺术素养读本》

 

 

 

 

 

关于寂寞

 

    认识殷鉴兄25了,当年在一个寝室,中午不睡觉的我没少骚扰中午必睡觉的他,现在写一段书评,算是负荆请罪。

    在《大河报》时,身边几位编辑都是上大学时分的“青年诗人”,其实我也算是,后来不写了,就“潜伏”了那段历史,后来他们见我大段背诵北岛江河,颇为奇怪,说我记忆力超好,殊不知朦胧诗是我的老师。

     1985年“新方法论”崛起,矫枉过正,咬住文本的赏析日见其少。本来,借他山之石以攻玉,意在用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阐释文学文本以丰富文学批评的手段,为的是更深入地解读。如林兴宅的《论阿Q的性格系统》还是紧紧扣住了阿Q“性格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等十大“系统”条分缕析,不无令人眼亮的创造性。可后来日渐“跑偏”,逐渐变为一场自拉自唱的理论比武,文学文本日益变为“我所评论的就是我自己”的“理论由头”。不少赏析者没有把诗作当作根本不需要外来附加的语意自足的艺术结构来看待,于是对背景、诗人生平的介绍成了解读本身,而后演绎发挥,三纸无驴。当时流行的是编辑“赏析词典”,笔者也参加了好几回。仓促中确定了规划,选定了篇目,就要分别找人写作,而许多赏析者虽说未必是第一次接触赏析作品,但往往没有更多的时间咀嚼、领会。加之出版时间的限制,于是就只能匆忙定稿。即便较大部头的诗歌理论和学术著作,给人的感觉也多是一边“新”得诘屈聱牙,一边缺乏欣赏的功底。

    于是,我们就怀念冯文炳的《谈新诗》,进而怀念唐圭璋、胡云翼、龙榆生、俞平伯、夏承焘、沈祖芬、刘逸生诸先生对于唐诗宋词的总体把握、字斟句酌、联想对比、点铁成金,因为那是解读的功夫。

    那时节正是我与殷鉴兄“合法同居”的日子,我们的见解十分一致。

    一致之后,我就去喝酒、打球、写字、唱罗大佑、“研究悲剧”——看莎士比亚与朱光潜,而后又去喜欢弘一法师和丰子恺了,终于一事无成。

    而殷鉴兄却是大量搜集历代诗话,一心注重诗艺的发展流变,他说将来要结一颗大果子。我没有在意,因为他是特别细腻的人,像个大姑娘(只有打羽毛球的时候,你才会发现他上过体校,动作不是一般地潇洒),谁知道驴年马月他的果子才熟透。

    如今25年过去,突然收到了他的大作《现代诗歌艺术素养读本》,上、中、下三卷洋洋60万字,一惊非小。我知道他是近几年才学的电脑,打字都不熟练,这部书稿不是一字一句的寂寞又能够是什么呢?

    有些人是不甘寂寞的,无论到哪里、无论多大年纪,都必须不断地整出些动静来如赵大叔。但有些人是甘于寂寞的,情愿十年写一本书,如殷鉴兄。

 

关于读本

 

    几位朋友批评老殷,你十年写了七八十万字(出版时压缩为60万),为什么起个《……读本》的名称,晋教授作为砝码是会受影响的,叫个《中华现代诗艺的本体研究》什么的不是更加冠冕堂皇一点吗?无奈他的指向性是普及,是学生的理解与接受。

     该书的上卷为“理论篇”,中卷为“个案篇”,下卷为“鉴赏篇”。“理论篇”是就自己感兴趣的诗歌现象所做的归纳和总结,不曾面面俱到却是新意不少。比如把诗歌的结构分为形象、声音、意义和情感,将诗歌形体的物质的质感与内容的承载结合起来,为读者的解析诗歌提供了实用的角度。而一般的诗歌理论著作则大多重复文学理论的分类,把所有体裁笼统地分为内容和形式。而在“形象”一节里,我们注意到,作者对“形象”功能的归纳是立足于思维与感受的:缺少了“形象”,意蕴也就丧失了寄寓的空间,营造丰富“言外之意”就变得几乎不可能。因此,对于形象的强调无疑是治疗当代诗歌缺乏诗意一味很好的良药。

    关于诗歌的本质,几乎用得上“测不准原理”:真正说得到位的恰恰不是定义。如法国诗人、首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普吕多姆说是“被心谱成音乐的宇宙”,海德格尔说是儿童被老人领着、向未知的世界打开自己。后来的学者诗人所提供的标准也多半是自己写诗的感觉、经验,但是又没有文学大家的命名能力,因此诗歌与散文、小说、戏剧表现的“经验”、感觉、情感混为一谈,都成了“内容与形式”。《读本》将其归纳为“诗意”二字,词不算新鲜,但简便直接,直逼审美的圆心。当然,对于有无“诗意”的判断也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如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放声歌唱”与八十年代的拨乱反正均有自己特定的“诗意”。《读本》的用力之处还在于把“诗意”的范畴进分为“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进而再做细致的划分,基本上涵盖了“诗意”的类型。其实,不妨把“理论篇”后面的“炼字炼意”和“移位”都放入“语言机智”里来讨论,因为无论“变换词性”,“变换词语”、“语素组合”和“顺序安排”都属于“语言机智”的范畴,只不过后者侧重的不是词法而是句法罢了。有了《读本》所提供的这些范畴,任何初入门者,尤其是语文教师判断分行书写的东西是否诗歌,都可以去按图索骥、一一对应,对那些将来要成为教师的师范生来说,更是相当实用的。

    与以往的同类专著所不同的是:《读本》的切入点是艺术形式的构成,有方家读了该书曰:完全可以称为诗歌本体研究或形式研究,一语中的。因为作者一直关注的就是诗歌的形式问题——此点在第三章里尤为明显。因为“诗行”无论对写诗者还是研究者,都是一个非常熟稔的概念,但这个诗人常用、研究者常提的诗歌表现单位的功能何在?却还鲜见有人能给予明确清晰的界定。而《读本》恰恰对这个几乎被所有诗人、研究者忽略的“诗行”进行了功能的梳理。你也许不同意他的梳理,但不能否认这种梳理的启发价值与开创价值。如果诗人很好地了解了“诗行”的功能,他是停顿、语气、布局或许就不再是盲目的而是自觉的。同样,如果研究者很好地了解了“诗行”的功能,对现代诗歌最基本的具体解析或许会更加到位。

    同时,“理论篇”里关于三种诗歌流派的归纳总结也不无独见。作者把不同风格流派视为诗人采用不同语言表现策略的结果。不同的语言表现策略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征。最值得重视的是他对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的归纳和总结,抓住了各自的要点。如现实主义的表现风格,是把生活场景或细节,以及自然景物作为描写对象,而把诗人对它们的认识或态度加以隐藏,强调了联想张力的作用,尤其是情感联想的张力。对比可知,现代主义的语言表现策略,也有很强的联想张力,但往往是通过采用隐喻、象征或暗示手法来实现,给读者留下联想和创造的空间和机会。总之,“理论篇”的内容,正如熊家良教授在序言里说的“打上了作者个人的鲜明印记,有着‘自主知识产权’。”

 

关于个案与鉴赏

 

    《读本》的“个案篇”是对何其芳诗集《预言》所做的艺术梳理。

    著者在后记里说该部分“仍不能令自己满意,也只能是修修补补”,但其研究意义还是不能否定的。至少,这是笔者目前能见到的对《预言》最精细的研究之作,尤其对《预言》使用“意象”的梳理,可谓“发人所未发,道人所未道”。 

    《读本》把《预言》“意象”归纳为六大类:视觉类意象、动作类意象、声音类意象、其他感觉类意象、形容类意象和梦意象。而就像前面提到“形象”时说的那样,《预言》里的“意象”对作品浓郁诗意和抒情韵味的营造,发挥了难以取代的作用。

     与“意象”归纳唇齿相依的是“个案篇”离对何其芳诗歌风格和所属流派的辨析。诸家的史本把何其芳视为现代派诗人已经是定论,但殷鉴兄却一反其道,把何其芳的作品视为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风格的交织,这的确令人感到意外,也正是新意所在。仔细体味书中的论证,你会觉得颇有道理。任何一位诗人风格的形成,跟他所师从的对象是有密切关系的,也只有在作品里才能更清楚地感受到。《预言》里那种青春爱情的抒发,浓郁而独特的抒情意味,更多地呼吸者古典与浪漫的气息,似乎不属于现代主义。而且,只要把何其芳的爱情诗与卞之琳的爱情诗放在一起比较,便很容易看出两者十分明显的差异。卞之琳表现出的是冷静与深藏,是在“躲猫猫”——将情感的索寻都交给了读者,于是才呈现现代主义的百色妖露,而何其芳的爱情诗表现出的却是热情与浅显,诗中情感一泻无余,毫不诡谲,因此不该属于现代主义。甚至,你完全可以在何其芳里面窥见一个徐志摩——二者的爱情诗相似处也多有所在。

    最值得评说的或许还是“鉴赏篇”。这是他“十年磨剑”的成果。

    诗歌最为最直接的进入审美的形式,离不开鉴赏的引导。本人之所以推重“鉴赏篇”,不仅因为它打磨的时间长,像山东的千层饼,做的比较精细;还因为这种独具特色的鉴赏分析与全书的形式探讨相得益彰——这正是大学生与中学教师所急需的。

    如前所述,许多鉴赏更偏重题材意义、思想内容、时代特色、现实意义等,而“鉴赏篇”里的鉴赏则更注重艺术技巧的赏析,其实这也是作者的目的:在校的大学生希望尽快学到实用的技巧与方法,以便迅速进入诗歌创作和欣赏,这种立竿见影于使下的素质教育是丝丝入扣的。

    “鉴赏篇”选材比较全面,几乎涉了当时的所有诗人。而其价值不仅从作品的重新撷取能够看出,还在于即便其他鉴赏集子里早有的作品,也有新颖的解析。比如对《再别康桥》、《沙扬娜拉》、《雨巷》、《无题》、《我思想》、《断章》,特别是《无题四》和《无题五》,以及穆旦的《诗八首》等的鉴赏。正是这些作品的鉴赏,体现了透彻的感悟能力。探幽发微、联想对比,窥一斑而见全豹——似乎越是简短的作品,他反而越有话说,说的不是废话套话,而是直抵作品底蕴的十分到位的话。如《三代》属于“鉴赏篇”里最短的作品,21个字,但对它的赏析竟然洋洋洒洒3100多字,一篇小型论文的篇幅,笔触伸向细微处,在别人忽略的地方寻出新的理解,这是技巧,更是心绪与见地。又如对穆旦《诗八首》的赏析,坊间已有了郑敏、孙玉石、王毅、李俏梅诸先生的解读赏析,按说可以解读出新意的机会已经不大了,但《读本》仍能解读出自己的新意,而我认为这些解读更符合《诗八首》的语境,丰富了也滋润着诗歌的内涵。

 

    杜子美《解闷》之一曰:“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笔者的走马观花,是很难概括殷鉴兄那十年苦辛的。在时下急功近利的浮躁氛围里,能够静心敲出六七十万字,至少可以算是半个英雄。多有几本此类的诗歌理论与鉴赏的著作,是学生的福音,也是师范生将来做语文老师的有力抓手——能够感性理性兼备,讲解出一些深度广度,对于后代也是一个交代。

    如果说美中不足,窃以为因为是讲义的集结,有些地方稍欠简洁——好在学生不是三耳可以一目十行,他们尚在入门阶段,这“繁复”又不无实用的必要了。

    名称的通俗化不掩其学术价值。三耳先生愿意向那些喜爱诗歌的读者推荐这本《现代诗歌艺术素养读本》,相信大家能够得到教益和启迪。[转自三耳博客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