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鹿奶粉”事发之后,大家都在叩问良心的问题,那么,有些人的良心究竟到哪里去了?面对这些可爱的面孔,会唤醒一些人的良心倘或是良知吗?良心何以重来?生命更何以重来?!天灾无法抗拒,人祸何以也来得如此频繁?山西溃堤、河北毒奶粉,似乎在延续“谢亚龙下课”的余音,相伴而来、成双结对……不禁让人纳闷:我们该如何解读人们的良知?如何树立道德标准?如何鉴别产品优劣?


河北正式逮捕三鹿奶粉事故犯罪嫌疑人耿某兄弟
中新社石家庄九月十五日电
(记者高新国)河北省政府十五日上午在此间召开新闻发布会,省公安厅新闻发言人史贵中向媒体通报称,河北省警方已于十四日晚正式逮捕两名三鹿奶粉事故犯罪嫌疑人,其他在案嫌疑人也初步向警方供认了犯罪事实。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日生产、销售掺加三聚氰胺的牛奶约三吨。
史贵中介绍,连日来,河北省公安机关对抓获的犯罪嫌疑人全力开展讯问、调查和取证工作,力争做到快侦快破,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十四日晚,经石家庄市正定县人民检察院批准,正定县公安局依法对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耿某兄弟二人予以逮捕。
耿某兄弟系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南楼乡人。二OO四年五月,耿某投资建立一家挤奶厅,并与他人合建一奶牛养殖小区,从养殖小区收购牛奶,向三鹿集团供货,并签署了相关协议。耿某经营的挤奶厅采取家族式管理,妻子、女儿均参与其中,并在本村雇佣了两名临时工。其弟主要负责驾驶自家的三吨重罐车向三鹿集团送货。
据警方披露,该养殖小区共养殖奶牛三百零七头。二OO七年底,耿某向三鹿集团销售的牛奶屡次因检验不合格被拒收,整车的牛奶不得不倒掉,造成经济损失。后得知,向牛奶中掺加三聚氰胺化工原料,可以增加蛋白质检测指标,蒙混过关。经多方打听,耿某前往石家庄市行唐县一家经营化工原料的门店,购买了一编织袋共二十公斤的三聚氰胺,按比例勾兑后从罐车的顶部掺入销往三鹿集团的牛奶中。此后,这家化工原料门店店主还曾两次上门向耿某推销过三聚氰胺。耿某兄弟每天生产、销售这种掺加三聚氰胺的牛奶约三吨。
史贵中说,耿某接受警方讯问时供认,他本人清楚三鹿集团要的是纯鲜牛奶,不能掺加化工原料。但警方询问其是否知道这种行为的后果时,耿某称:“没问过,也没想过,只知道对人体无益。”其动机就是能通过三鹿的检验,顺利地把牛奶卖出去。耿某同时承认,他本人和家人从不食用这种掺加了三聚氰胺的牛奶。
据史贵中介绍,除了上述一案外,案件整体工作正在全面推进,在案的十九名犯罪嫌疑人也初步向警方供认了犯罪事实。目前,警方正在加紧调查取证。
“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后,全国卫生系统和医疗专业工作人员立即行动起来,认真细致地对患儿进行了积极的筛查诊断和医疗救治。目前,已经有一批患儿经过救治恢复健康。
截至9月15日早8时,全国医疗机构共接诊、筛查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婴幼儿近万名,临床诊断患儿1253名(其中2名已死亡)。其中,913名患儿症状轻微,生命体征稳定,正在进行院外随诊治疗或已经治愈;现仍留院观察治疗患儿340名,53名患儿症状较重,其余患儿病情平稳并趋于好转。
中华医学会组织专家分析认为,因食用三鹿牌奶粉致泌尿系统结石病情较轻的患儿预后较好;即使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如及时治疗,肾功能也可以恢复。
看到下面的两个帖子,不知道大家作何感想——
三鹿奶“掺毒”,市场被扭曲的必然结果
在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中,农户的经营行为是生产初级产品的原奶,初级产品的生产不过是公司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一环,作为初级产品的原奶出问题,三鹿公司无疑应当负全部民事责任。
为什么奶农会将化工原料掺进原奶?大家已知道,掺了三聚氰胺可提高原奶蛋白质含量的检测数值,也就是说将原奶稀释到80%,掺入三聚氰胺后蛋白质含量检测仍可达标。有人认为这样做是奶农心太黑。当然,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所有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但我想善良的农民如果知道这样做会致人死命,他们决然不会掺进那种东西。只要了解一下每斤原奶的收购价是多少钱?生产成本又是多少钱?你就会明白他们这样做不过是为了不至于亏本,为维持再生产,也可以说是为生存而已。
三鹿作为公司加农户经营模式的企业,应当不会不懂得没有农户利益就没有公司发展的道理,只顾自己赚钱而不顾农户利益?那为什么三鹿公司要将原奶收购价定得那么低?只要我们知道原奶的最终产品——奶制品是实行国家限价的,就什么都明白了。一个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企业,一边是经营成本的不断提高,一边是行政管理部门不准产品提价,经营者为了自身生存不得不百计千方寻求利润空间,“掺毒”奶于是出现了,可以说这么说,奶农是用三聚氰胺兑换原奶的生产利润,以非常态进入市场的有毒奶是被市场扭曲的必然结果。难以估计其它品牌的国产奶制品会不会也有非常态的表现。
人们不怀疑国家对奶制品限价的出发点,是为了照顾中低下收入阶层的利益。但好的愿望未必有好的结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中低下收入阶层是三鹿奶的主要消费群体,限价政策从表面上看是照顾了这一阶层的利益,但实际结果是,以损害低下阶层生产者奶农的利益开始,以损害中、低下阶层消费者利益告终。这正是“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是政策制定者当初未曾想到的。由此可见,经济政策的制订必需尊重市场规律。【转自凤凰网论坛】
乳行业潜规大曝光你还敢喝牛奶吗?
大家好,一年前我就职与某大型乳品企业而且是国内算头一号的企业,对于此次事件其实我早以见怪不怪了。3年的工作经历中我见过不下10次销毁成品的事件,下面我想说的是,普通消费者所不知道的乳品行业潜规则。
先说这次爆发的原料奶掺假的问题,这在乳品行业,起码是我呆的这个企业实在是太普遍了。这种行为不是奶农单方面的问题,奶农,公司双方都有责任。先说奶农,为了把原料奶的质量提高,掺假是很太平常的事了。最普遍的是加水,不过一般的都是加些象土霉素啊,之类的小玩意,为了减少原奶里的细菌含量,因为当原奶里的细菌含量到了一个标准公司是不收的因为这种奶在储存上很容易变质。当然因为我不是合原奶打交道的,有很多新鲜的添加挤我并不知道。但我可以负责的说,所有的乳品企业,没有一个收到的奶没有一点掺假的,没有不收掺假奶的。在说公司的问题,你们真的相信对于原料奶掺假真的一点都不知情么?事实是,有时候公司和奶农是互相勾结,中饱私囊。我原来没结婚的时候有个同屋的同事是公司原奶监管员,他的工作就是监督奶站的卫生,在奶站监督奶农有没有掺假,挤奶是否卫生。人家每一天都是大云抽着,馆子下着,其实他没个月工资不过千元,那么他的钱是哪来的?原奶监管是第一道保护伞。在就是公司的领导,有一次还是这个人和我说,他给公司打电话,告诉公司不要收某奶站的产品,因为有问题,但公司原奶经理大手一挥,收了!为什么,不言而喻吧!小经理有问题,那么总经理干净么?有时候不是不能不收奶,是不得不收。开奶站的人没有个几百上千万是开不了大奶站的,这样的人就是明知道有问题,你敢不收么?你一个小白人对这样的势力得罪的了么?有次几个奶农,不知道还是不是农了,把一个原奶监管员重公司一楼打到3楼最后打到总经理办公室,就是以为这个人是个新人不懂收奶的规矩。送医院住院以后,最到医院当时就仍下了1万块说:给我在打1万的。这样的势力能惹的起么?不收怎么办?而且,由于奶源的竞争几乎每个企业都压奶农的钱有的是2,3个月,有的是一年半载。你不给我交奶我就不给你节钱,奶农没钱不掺假怎么提高收入?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2,早产奶的问题。光明早产奶被暴光了,别的企业没有么?回到原奶的问题,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原料奶在细菌的数量级上都是超标的,比如一升原料奶规定100W个细菌级,但是在中国冬天可能是200W个,到了夏天天气炎热就可能达到几百万或上千万个细菌级。这就导致了成品奶细菌的增加,虽然每个企业都有超高温杀菌系统,但是这么多的细菌是根本无法彻底消灭的。这就导致了产品保质期的缩短,每个企业的产品包装上的保质期都是8个月,但其实谁都打不到。我这个公司纯牛奶货架期冬天4,5个月,夏天最多3个月。而且每批产品在出厂前都要做7天的保温实验,就是抽一些样品在7天的保温室里面保温,然后看有多少变质的产品推算出这些产品大概的准确保质期。而且过了7天的产品不一定发货,因为有个全国产品调派的问题,有的可能生产1个月以后才能发货。这些时间都是要加到生产时期之前的,所以早产奶就出现了。我见过最长提前打印的日期是60天,当然是乳饮料产品,因为本身是酸性的产品所以时间会长一点。每个液态奶,就是小纸盒装的那种牛奶上在盒子下面都有几个数字和字母的打印其实那才是生产日期,不过不是行业内部的人是不知道的。这都是为了如果出问题好追溯产品来源和确切生产日期用的。所以早产奶的问题并没有因为一次事件的暴光而改变,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
第3,成品奶里加东西的问题。每个厂家都说自己的纯牛奶是真正的纯正的,其实都是骗人的,国内最大的两个乳品生产企业纯牛奶里面都加东西,当然不会加水是肯定的。纯牛奶真正的纯度是99%,那1%就是添加剂。由于牛奶里的脂肪时间长要上浮而蛋白质下降所以就会出现明显的产品分层问题,就象我们把奶加热上面回出现一层奶膜,那就是脂肪,所以加入一定的物质来减缓分层就是很自然的现象了。产品上都写着喝前摇一摇不是因为这样好喝,是因为如果出现了脂肪上浮,一摇就看不出来了。
问题很多,不说了,说点简单的就好了。有些事太触目惊心,而且不是简单的奶制品行业有问题,所有食品生产加工都有问题,都有潜规则,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比如生产日期就是普遍规律。希望国家能好好治理,毕竟问题处理的多一点,隐藏的就少一点。【转自凤凰网论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