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潭日记203:状元赵文楷和太湖龙会庵的奇缘

标签:
赵文楷龙会庵嘉庆皇帝天华镇晏弘 |
分类: 随笔 |
琥珀潭日记203:状元赵文楷和太湖龙会庵的奇缘
晏弘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此心在物则为理,此境在心而生情,人文媲美天然,后世俯仰赞叹,从中启发良知,古来大抵如此。
想我故乡太湖县天华镇,背倚大别山,环抱花亭湖,山灵水秀,境内有名山天华尖,山有古寺名太平庵,特产“天华谷尖”茶,赵朴初先生品尝后写诗赞曰:“品遍锡兰和宇治,清芬独赏我天华”,从此,天华之境大开。天华镇在二〇〇四年之前原名黄镇,镇名源自古长河之干流黄界河,旧时河之两岸商铺林立,遍布作坊,百业兴旺,黄界河老街远近闻名,后来修建花凉亭水库,老街淹没了,政府办公机构迁至地势高处的地凸,经过几十年建设和发展,焕然一新,街巷纵横,商贸繁华,人群熙攘,已成为太湖县山区重镇。
翻阅史料,赵朴初先生六世祖即清朝嘉庆元年状元赵文楷青少年曾在黄界河度过一段美好的读书时光。说来话长,赵文楷老家本住太湖县北中镇宝坪村,祖父赵象贤与黄界河蜘蛛凸的潘绶,同为乾隆年间国子监监生,交情深厚,愿结儿女亲家,赵文楷的父亲赵学浩成年后就迎娶了潘绶的女儿,赵学浩虽为府贡,候选训导,无奈以开办学馆维持生计,家道衰落,二十六岁时生下赵文楷,赵潘氏带着幼小的赵文楷常回娘家黄界河居住。
赵文楷六岁能诗,作《咏百舌》:“桃花红未了,百舌闹春晓。能作百般声,枝头压众鸟”,借百舌(即乌鸫鸟)言其抱负,志向可见。赵文楷的外祖父潘绶饱读经书,想到一河之隔的黄氏宗祠,供奉元朝状元黄信一的牌位,黄氏后裔莫不昂首挺胸,逢人夸耀,潘绶耳目视听,心有不甘,无疑对早慧的赵文楷寄予厚望,常留住家中,时加点拨,并送到学馆读书。赵文楷与表兄潘大济幼时一起游玩,一起就读于五里地之外的龙会庵学馆。好友余世磊不仅是著名作家,更是赵朴初研究专家,对赵氏家族掌故熟悉,他说赵文楷的这位舅表兄潘大济是个才子,字用楫,号筑崖,比赵文楷年长十一岁,自幼志于学,博闻多识,品行纯笃,三十一岁中举后,屡试不第,遂弃功名,著有《端本堂诗文集》传世。世磊说,他曾经专程去过太湖县牛镇南阳村潘家岭,潘大济的后人们居住于此,有两块古匾,一块是赵文楷的儿子赵畇所赠,上书:“维国之琛”,赵畇乃进士出身,官至广东按察使,他是李鸿章的岳丈大人。另一块匾字迹模糊,上书:“高怀性理”,落款是“仙舟帅承瀛题”,帅承瀛,湖北黄梅人,赵文楷考中状元时,他是探花,官至浙江巡抚,乃一代名臣,与赵文楷结为儿女亲家,曾有恩于赵畇。帅承瀛曾经称赞潘大济:“先生正人也,动静交养,抱负宏深,宜为南国风气之宗也!”
龙会庵位于黄界河歧山村小歧山山谷中一块平地,遥望六省凸,庵的规模不大,僧人也少,四围古木竹林环绕,溪水弹琴潺湲而过,晨钟暮鼓,清幽而僻静。下山行至二三里,便是黄界河,河面宽阔,激流奔腾,滩涂随处可见形色各异的鹅卵石,芳草萋萋,野趣盎然。黄界河流经地凸之处有一深潭,人称黑湍(湍是太湖方言,指水急流深之处),附近的孩子们常到此划澡戏水。
传说有一次,赵文楷和表兄还有几位同学去黑潭洗澡,不想被先生跟踪。先生也是老顽童,偷偷将他们脱掉的衣服高高挂在松树上,然后气吼吼地喊道:“犯学规者,严惩不贷!”但话锋又一转,不过,谁能对出对子,倒是可以免罚。同学们一惊一乍,光着身子哪敢上岸,只好等先生出对,先生吟道:“千年松树当衣架。”几位同学一时语塞,赵文楷双手击水,机智地对出了下联,高声吟道:“万里长江做澡盆。”先生一听转怒为喜,赞扬一番。寒冬腊月,龙会庵雪后天晴,先生有感而发,吟出一上联“雪化山呈骨”,有位学生对曰:“冰消水剥皮。”显得俗气,赵文楷脱口而出:“云开月脱衣。”先生拍案叫绝。赵文楷在龙会庵学馆读书时,文采超群,曾写过一副中堂对联赠送当地的雷姓同学。联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交不忘旧,言不崇华。”此联一直保留完好,珍藏至今。
赵文楷十三岁考中秀才后,就读太湖县学。不幸的是,他十八九岁两年连遭父、祖之丧,悲哀至极,家境一贫如洗,母亲给人舂米帮工度日,他几乎废学在家。二十岁开始,他执意东游,边测字糊口,边游学,远至南京、苏州、维扬一带,并于乾隆四十八年和五十一年两度参加了江南乡试,名落孙山。赵文楷深感有辱祖先,一时陷入焦虑不安、痛苦不堪,怅然回到太湖望天老家,躲避尘世,深居简出,不时来到黄界河外公家,会一会儿时伙伴,游一游龙会庵,习静读书两不误,寻找心灵的慰藉,他到龙会庵至少留下四首诗作。
“路转清溪东复东,万山围绕梵王宫。
浪游到处逢僧好,尘梦何缘与佛通。
破雾月来青嶂外,读书人在绿阴中。
蒲团若许长摊卷,细啜罗阇未厌穷。”
与佛结缘,自有根器,诗中有名句:“浪游到处逢僧好,尘梦何缘与佛通”,而“细啜罗阇”道出了生活的清贫,但腹有诗书,就是餐餐喝糜粥,也自得其乐。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端午节,赵文楷手拿香艾,吃着粽子,再度来到龙会庵习静养性,并作《戊申夏五偕友人至龙会庵为习静之计》诗以记之。诗曰:
“历尽溪桥得古原,苍茫暮色欲黄昏。
人行积霭遥知寺,路转松阴忽到门。
夹道流泉三日雨,平田烟树一家村。
山僧莫道长岑寂,我已《楞严》取次论。”
诗中写到龙会庵沿途风光,有小桥流水、雾霭松荫、新雨流泉、平田烟树,一幅高远、悠闲的山村图。此处有仙人桥、架鼓石、排牙石、血红崖、和尚崖、一线天,风景绝佳。庵中山僧却叹寂寞,而赵文楷不以为然,他熟读《楞严经》深得三昧矣。这段时间,赵文楷在此陆续写了多首诗作,如《龙会庵晓起》:
“收拾频年汗漫游,偶寻萧寺得迟留。
泉声夜静四时雨,山气朝寒五月秋。
垢面却惭依古佛,机心渐欲狎浮鸥。
夜来一枕沧洲梦,肯信人间万斛愁。”
此诗看似心灰意懒,不是“山气朝寒五月秋”,就是“垢面”愧依古佛,一枕沧州梦,人间万斛愁。想必赵文楷还没有从两度落榜的阴影中走出来。
龙会庵习静,赵文楷诗兴空前,索性题诗于壁,有《庵中题壁》:
“深山五月信披裘,夏雨凄凉气作秋。
我似再眠蚕欲老,谁言千里鹄难留。
隔窗竹雾濛濛湿,绕屋溪泉流。
睡起不知天向夕,一声清磬上方幽。”
诗中再次以“夏雨凄凉”、“五月披裘”映射心境,但心存鸿鹄千里之志,不愿做老蚕作茧自缚,“一声清磬上方幽”,真如之道,努力能成。
龙会庵学馆生涯及数次习静,让赵文楷学习日精,见识日增,尤其在庵中读到了大量佛教经典,禅宗思想影响了一生,从此,擅诗文、通佛理、精易学、会测字的赵文楷,名闻遐迩。赵文楷母亲常言“穷不丢书”,再苦再难,读书是唯一出路,“学而优则仕”。赵文楷在母亲好言安慰下,借了盘缠赴南京参加乡试,坐船沿长河顺流而下至凤凰山麓,独自上山到西风禅寺拜佛,并写下一首很有名气的《游西风洞夜宿狮子庵》,诗曰:“古寺云深处,扪萝问牧童,鸟盘秋色外,人语暮烟中。厨盖千年石,岩呼半夜风。暂抛尘梦去,禅榻一灯红。”从中可以看出赵文楷心态调整良好,超然物外。
赵文楷乡试一举考中亚元,此后历经乾隆五十四年、五十五年(乾隆八十大寿恩科)、五十八年、六十年(乾隆禅位恩科)四次春闱落第,矢志不渝,终于在嘉庆元年(公元1796)恩科会试(主考官是大才子、时任兵部尚书纪晓岚)考取了第五十八名。殿试中,赵文楷的时务策论关心兵凶河患,富有民本思想,赢得嘉庆皇帝首肯。嘉庆皇帝钦点赵文楷为第一甲第一名,御笔赋诗,其中最后两句是:“文楷嘉名期雅正,为霖渴望副求贤。”
纵观赵文楷磨难、传奇的一生,无不令人赞叹。六岁作诗,十三岁中秀才,二十八岁中举人,三十六岁中状元,为官十三年,两任乡试、会试同考官,监抄大贪官和珅,代嘉庆皇帝出使琉球国举行新王尚温册封典礼,为皇家重修五台山寺庙,都是轰动朝野的大事件。他恪尽职守、清廉为政,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四十八岁猝死于山西雁平兵备道任上。扼腕三叹遗风在,长使书生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