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潭日记200:妙哉心领神会

标签:
琥珀潭日记心领神会庄子王阳明晏弘 |
分类: 随笔 |
琥珀潭日记200:妙哉心领神会
晏弘
巍巍高堂,齐桓公嗓子一亮,大声朗读圣人之书,抑扬顿挫,堂下有位名叫轮扁的木匠忙着斫制车轮,哐里哐当。堂上一通之乎也者,轮扁听了,甚为不屑,放下斧凿,理论一番。轮扁认为齐桓公所读之书实乃糟粕,圣人已死矣!他以身说法,谈了自己斫制车轮的心得:“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有“数”于心却口不能言,得之于手而应于心,轮扁斫轮与庖丁解牛何异?心中有数,手法利落,游刃有余,恰到好处,而心法难以文字传人也!
庄子著文,天马行空,忽大而不知几千里,忽小如尘埃,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左一寓言,右一典故,捕风系影,空中捉鸟,突兀奇诡,顺应自然,行于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形散而神不散,后来追随者几人能得其真传?画虎貌似逼真者多乎哉,画出虎啸者能有几人?三百六十行,医者乐师百工之人,独具匠心,各得机枢。有些师父带徒弟学艺,保守使其落入俗套,担心徒弟日后不仁,抢走饭碗,总要留一手,视为绝招。绝招是什么?就是诀窍,独门绝技。有些专著记载,指东说西,用语不详,一笔带过,焉知其奥?往往登得门来,未能入室。苏东坡向宋哲宗上疏进谏,建议仔细读一读唐朝宰相陆贽的奏议,学习治国之术,打了一个比方,说:“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医者与治国何异?立志学医,必须熟读医书,阴阳五行,寒热温平,升降浮沉,辩证学而了然于心,得之药方又不泥于药方,临床酌情加减,可以治病。“药王”孙思邈创立了阿是穴,根据病人的疼痛部位确定穴位,掐到哪里“啊哟”一声,哪里就是阿是穴,通过针灸、推拿、按摩,施加药物兼治,疑难杂症立除,但没有告诉具体针法和推拿手法,全靠后来医者实践中觉悟、心领神会。
朋友曾犯颈椎病,双手发麻,偶尔呕吐,找阳医师扎针、放血,让朋友伸手,手背朝上,在中指和无名指交接的地方,倒着数一二三四五六七,七个颈椎对应的位置也就在此,掐着手背中指和无名指交接处哪个地方最痛,就在哪个地方扎针,时而单侧扎,时而双侧扎,时而交叉来扎,然后活动颈椎,以颈椎摇动来写“米”字,颈椎脆响一下后,滑而无声。朋友一时爽了,觉得很神秘,问这问那,阳医师顾而笑之,笑而不答。再问,阳医师套用一句卖油翁的话,说:“无它,唯手熟尔!”阳医师仁者,更况谦谦君子,手法乃心法,难与外人道也。
《坛经》有言:“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令人顿悟。王阳明说:“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他经过九死一生、千辛万苦,集百家之大成,成阳明心学一家之言,倡导“知行合一”、“致良知”学说,不忘初心,见善则迁,有过则改,随时随地在当下事上磨练,有所悟,明天理,更是芸芸众生的指路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