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结构模型法---分析过程及学习小心得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ET生涯 |
1、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pretative Stru ctural Modelling Method,简称ISM方法)它在分析教学资源内容结构和进行学习设计与开发研究、教学过程模式的探索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解释结构模型法ISM的工作程序分为以下七步:
(1)实施ISM小组:一般由方法技术专家、协调人、参与者三方面人员组成;
(2)设定关键问题;
(3)选择构成系统的影响关键问题的导致因素;
(4)列举各导致因素的相关性;
(5)根据各要素的相关性,建立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
(6)对可达矩阵分解后,建立结构模型;
(7)根据结构模型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1)邻接矩阵和有向图是同一系统结构的两种不同表达形式。二者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2)连接矩阵的矩阵元素只能是1和0,它属于布尔矩阵。
(3)在邻接矩阵中,如果第j列元素全部都为0,则这一列所对应的要素Sj可确定为该系统的输入端;
(4)在邻接矩阵中,如果第i行元素全部都为0,则这一列所对应的要素Si可确定为该系统的输出端;
(5)计算Ak,如果A矩阵元素中出现aij=1,则表明从系统要素Si出发,经过条边可达到系统要素Sj。
第一步:要素关系表:
|
因素\因素 |
A |
B |
C |
D |
E |
F |
G |
|
A |
|
1 |
1 |
1 |
|
|
1 |
|
B |
|
|
1 |
1 |
1 |
|
|
|
C |
|
|
|
|
|
|
|
|
D |
|
1 |
1 |
|
1 |
|
1 |
|
E |
|
|
|
|
|
|
|
|
F |
|
|
|
1 |
|
|
|
|
G |
|
|
1 |
|
|
|
|
第二步:根据上述要素关系表建立邻接矩阵A:
http://s8/middle/467ab32f073436259c357&690
第三步:计算可达矩阵M
http://s11/middle/467ab32f480a1d8c7e7aa&690
直到(A +I)i ≠(A +I)i+1= (A +I)i+2=M,则M就是可达矩阵。
第四步:对可达矩阵进行分解
对可达矩阵进行分解前,必须对可达矩阵的可达集合与先行集合进行分析。
(1)可达集合R(Si):可达矩阵中要素Si对应的行中,包含2的矩阵元素所对应的列要素的集合。
(2)先行集合Q(Si))可达矩阵中要素Si对应的列中,包含2的矩阵元素所对应的列要素的集合。
对可达矩阵的分解包涵区域分解和层级分解:
为了对可达矩阵进行区域分解,我们先把可达集合与先行集合及其交集列出在表上。
层级分解的目的是可以更清晰的了解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层次关系,最顶层表示系统的最终目标,往下各层分别表示上一层的原因。
最先抽取的元素作为系统的最顶层,也就是系统的最终目标。依次将各个元素抽取出来,便出现了系统的各层要素,并用有向图将其连接起来。最终建立其结构模型。。。。
还是没有遇到一个合适的案例来做……
但是遇到了一个比较好用的工具:矩阵运算工具3.0 beta。用于进行矩阵乘法等方面的运算的,只不过使用时出现了问题,它一般会把第一行删除掉,不清楚为何,但是摸索到了,使用到的不妨试试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