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品牌的提升和价值重估
(2008-11-14 14:23:45)
最近在思考品牌的问题,具体来说是国内企业如何提升品牌认同度和价值含量的问题。
比如,如果一个公司具备如下特性,你会对他的品牌形成如何的印象?
1、20多年发展历史
2、IT行业某两个细分行业的老大
3、目前方向为IT服务业
4、已经成功完成MBO
5、有5亿风险投资注入,并成立独立新公司
6、香港上市公司;已经实现连续盈利,年营收近500亿港元
......
以此为条件,我问过身边好几个非IT行业内的朋友,他们给出的关键词是诸如“名牌”;“成长性好”;“新锐(体制;模式)”;“高科技”;“有价值”等非常积极的界定。
而事实上,这家公司,神州数码,目前在品牌上正面临提升的迫切需要。业内外人事对其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其历史印象上,即“国内最大的分销企业”;“技术含量不好”等。而这些,是与其当前发展现状和地位不相符合的,其真正的价值并没有被充分认识和接受到。
与此类似的,还包括腾讯、百度、爱国者这样的品牌。
比如,爱国者,尽管其在消费电子领域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也有了一定的国际市场。但其品牌形象一直与“土”、“本土化”、“便宜”等关键词联系在一起,始终难以提升,也难以卖出更加高附加值的产品,这将在接下来进一步制约到企业发展空间。
腾讯也是一样。客观而言,他应该是国内互联网企业中最有前途的企业之一。比如,其产品线齐全,盈利能力强;发展稳健;用户基础庞大。但由于其历史原因形成的“低端用户”印象一直未能真正摆脱,始终与“潮流”、“高科技”、“酷品牌”等联系不到一起,甚至用户群会有意无意地通过用MSN和用QQ来进行人群区分,以获得和摆脱群体认同。
究其原因是个系统性难题。个人的初步意识是,这些企业的品牌现状,一定程度上,与其历史因缘有关——时间关系,或者传播及时和充分性的关系,更多的受众还没能从“成见”中摆脱出来,对他们进行价值重估;
一方面,也可能与企业品牌意识、定位,及战略相关——比如,这是否是企业战略范围内的问题(有些企业就以营利为目的,品牌建设在其次位置,非眼下考虑的问题);是否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意识到了之后,响应的即时性和执行性如何。
此外,企业的营销行动是否也对此有些影响。以爱国者为例,感觉其产品有几个特点:一是跟随国际品牌,复制性推出;二是便宜;三是没有概念性产品,觉得每个产品都希望冲量;四是渠道上也无高端意识(不知道它有没有旗舰店或者概念店);五是广告推广上,多为功能性、介绍性推介,而少品牌、产品+生活等形式的推广......
百度呢,在商业模式上对GOOGLE的复制算是非常成功——这其中有很大程度上也有背靠了中国市场的因素在——但在品牌建设上,却相对要失败得多,尤其近几年遭遇的竞价排名的诚信危机,与阿里巴巴在公关竞争上失败的恶性掐架后,更是对其品牌损害不少。在企业道德、高科技、令人羡慕的文化等方面,与GOOGLE形成了鲜明的差距。
与此相比,非常奇怪的倒是阿里巴巴。尽管其在商业模式上完全本土化,可说是唯一一个自于中国的成功的商业模式(B2B)——除了网络游戏外:)——但在国际化形象上却相对其他互联网公司稍胜一筹,这个除了与马云本人英语好及附生的原因外,还有其他哪些因素是可以借鉴到的。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