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甚至搞不懂我们自己的消费心理,不知道为什么那些消费者分析报告和所谓专家语,宣传得那样明目张胆的自信
昨天,去市场买微波炉,冲格兰仕去的,早就知道其“价格屠夫”的称号,且一直以来相信中国制造的性价比
销售员很热心,拿出来各式的产品,计10种有余,功能诸般,一一详解
进去之前,对微波炉的价格判断,无非500以内,在销售员的诱导下,兴趣产品按照功能分类、外观品味,及内里材料等一路价格攀升,至于1k半
1小时后,把自己从sales设置的心理陷阱中拉出来,从新理性分析,分析哪些功能我们用不着,分析哪个外观太花,与我们的家居搭不上,再计算我们的使用频率,最后,将价位强拉回500心理安全线
为了稳固战果,sales及时添加砝码,表示,将赠送我们蒸锅、微波炉器皿等添头,共计5件,一一陈了出来,大堆的架势,颇为壮观
他的进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思索几分钟后,我拿了卡到收银台准备交钱
但还是发生了变数。
在去收银台途中,我突然悟出,它送的添头,包括微波炉在内,于我的使用率都很低,且那么多东西,我觉得没地方可放。
于是,我放弃了这笔买卖。
我发现,前后的购买,与放弃购买行为都无章可循,或者盲目。
导购最后问我,我唠叨着说,选择太多,就是没办法判断,先看看再说
确实,选择太多,可能会导致购买行为的意外中断
因为,你总觉得有比这更好的性价比组合,而且,你总觉得信息不对称,不好做出抉择,所以选择放一放
或者,“非我必需品”是导致我放弃微波炉的内在原因,但这个与市场销售,或者消费心理无关——因为,严格来说,必需品的销售应该不存在市场营销的概念,计划和配给就好了。而更多的消费品,都是为了营销消费者,制造消费兴趣、刺激购买欲望的,但这个如何把握?费解。
想起另外两个例子
由于爸爸妈妈要来北京,前几天过去商场买被子,看了半天,售货员最后推荐了一款蚕丝被,说这个既薄且保暖性好,我问,蚕丝被冬天也可以用么?她说,当然可
以啊,比9孔棉还好。我说,那我不买了,因为我家里有一床新的蚕食被,之所以不用,是因为我以为那么薄的被子,冬天用不了。
这种因素导致的消费行为中断,对商场来说,好冤!
还有几次,经过天桥的时候,看到那种可以给萝卜、莴笋拉丝的器具,一套8件,15元,非常实惠,有几次想买,但都莫名其妙的放弃了——不是在乎性价比,但不知道是在乎什么,那玩意儿其实满实惠、实用的,就因为它是天桥货,我似乎也没有这种情结
更大程度上,我觉得可能是购买氛围的问题,因为这种买卖没有消费的乐趣,成了纯粹的“易货”之举,比如,我们不太会在路边买一些很便宜的玩意儿,但会在商场买与其差不多,但价格高出几倍的商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