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特尔、AMD“双簧”与PC产业的嬗变必须

(2006-08-10 22:10:46)
英特尔、AMD“双簧”与PC产业的嬗变必须
  
英特尔、AMD热闹的“双簧”表演,将CPU速度和硬件配置塑造成PC几近唯一的标准,这一标准裹挟着PC产业步入同质化、价格战的岌岌险境。面对3G,以及3C融合的大环境,PC应该迅速开始从单纯追求速度,到提供应用增值的内涵转变
 
陈志刚/文
    PC产业的原罪从“Intle Inside”开始。
    1991年,为了让自己的产品(Intel 386)与竞争对手的产品(AMD 386)区分开来,英特尔公司启动了“Intel Inside”计划。
    这一计划越过PC制造商,将前端芯片供应商品牌推到终端消费者面前,在当时看来,颇具争议。而这无疑是世界营销史上最成功的案例之一。据统计,英特尔公司通过不到100亿美元的广告费用,培育了价值360亿美元的世界第五大品牌。这是从公司角度而言。
    从产业角度来看,英特尔此举,却有意无意地将PC产业拉向了一条封闭和狭窄的发展道路。现在看来,前途甚至充满凶险。
 
    从“Intel inside”到英特尔、AMD“双簧”
     “Intel inside”计划的直接后果之一,通过英特尔品牌对最终用户的影响,使CPU(中央处理器)成为消费者选购产品时的最重要,抑或唯一指标——而非计算机的品牌。
      这样一来,对速度的崇拜和迷信如教义般贯通了激情四溢的PC产业,而这种单纯的信仰恰好不断刺激着芯片供应商——英特尔和AMD——推陈出新、赚取崭新利润。
    ——“x86”之后,英特尔迅速推出了“奔腾”系列(也称“586”);而后,“迅驰”火热出炉;接下来,就是今年炒得甚嚣尘上的“酷睿”平台——据悉,今年“酷睿2”的广告费用就有25亿美元的预算。
    与此同时,AMD同时高调加入战团,“皓龙”、“速龙”、“闪龙”处理器概念一个紧接一个,密集抛出。
    这样还不够。两大芯片巨头甚至一改低调技术厂商的形象,破天荒地走起了“娱乐路线”——AMD一会儿签约“徐博客”,一会儿又掺合“快乐大本营”,和英特尔的“双核”“二人转”更是搅得整个市场“我为双核狂”。
    于此,一方面,应该反思的是,被厂商狂炒的这些高技术概念是否真的“市场适用”,或者仅仅是商家设计的产业圈套(可参见作者另一个文章:《高技术的奢侈与革新圈套》http://blog.sina.com.cn/u/467a725801000479)。
    另一方面,应该认识到的是,这场速度升级和“真假双核”争论造成的客观结果还是,消费者对速度的痴迷被不断挑起,英特尔和AMD的新产品市场顺利启动。
    ——一直以来,英特尔和AMD的“口水战”,就如配合默契的“双簧”,从来都不可能两败俱伤,反而带动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让PC市场价值完成不断膨胀的过程。其间,变化的可能只是双方在这一更大市场中的利益重新分配——由于市场价值不断扩大,二者获得的利益绝对值都在增加。
    这正如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游戏”——两家饮料巨头一方面打得不亦乐乎,一方面却也赚得口袋愈加丰满——这“两个人的战争”无非不断强化了消费者一个潜在意识:“喝饮料,就是可乐”——无论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同样,“PC就是高速CPU”——无论英特尔,还是AMD!
 
速度崇拜造成的PC产业危机
    对整个PC产业的影响呢?
    纵向来看,“双寡头竞争”裹挟的用户消费倾向,迫使厂商不断提高采购成本,采纳芯片供应商的新一代芯片,同时通过降价让利,“被动”清理配置旧一代芯片产品的库存。
    横向来看,由于对硬件性能的崇拜,PC演绎成了“CPU+功能部件配置”的简单箱子,产品自然陷入同质化泥潭。接下来,厂商之间的市场竞争,必然表现为单一的、恶性的价格战,而这种价格战又必然最终伤害到了整个产业链的畸形发展。
    ——由于部件统一,PC厂商要做到价格最低,唯一的出路就是压缩产业链各环节成本。比如,通过规模采购,压低上游芯片和组件价格;通过优化结构、提高系统效率,降低在销售渠道、售后服务等下游环节的支出。
    按照这一原则,戴尔模式可能是可知的极致反映。而不能避免的情况则是:1)在经营和竞争压力下,某些PC厂商的“非正常成本压缩”,会导致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下降,从而影响到消费者利益;2)由于产业链整体溢出利润有限,下游渠道、推广等环节可能主动或被动退出市场,从而导致产业链的崩溃;3)甚至,也会有部分竞争力不足的PC厂商被清理出局。
    对于可能导致的产业调整,应该说不足为奇,这是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然而,需要看到的是,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尽管整体溢出价值走低,芯片供应商的利益却始终“主动地”、“自主地”得到保障——它们诱发了产业变更,却能抽身事外!
    更主要的,目光所及,这难道就是PC产业发展的最终归宿?——芯片供应商挑逗的对速度的单一信仰,正牵引着PC产业一步步走入死胡同!
 
    面向应用,产业嬗变的必须
    产业起步阶段,技术对市场和消费行为的引导或许成立,而现在,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
    PC最开始只是用于科研的高速计算工具,而后通过极少数的高科技巨头,逐渐渗透到商业领域,最后进入消费市场,完成了从高科技产品向消费品的过渡。
    正是消费品的特性刺激了PC产业的超速发展,而遗憾的是,产品市场特性的转变,并没有带来衡量标准的同步转换。
    ——PC作为消费品进入细分市场后,评价标准应该是崇尚个性化、注重增值应用,而不是一刀切的CPU速度和配置。
    可以提供借鉴的是手机产品的发展历程。
    现在来看,PC与手机有着非常相似的共同性:比如,二者都完成了从高科技产品向消费品的过渡,都非“一次性消费品”——可以在使用过程中,提供很大的增值应用空间;而且,两个产业都已呈现出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激烈、产能过剩等病症,亟需产业突破和升级。
    不同的只是,身处困境的手机厂商们大都觉悟到了危机,产业链各环节正努力摒弃同质化、价格战的竞争策略,寻求个性化产品和“价值竞争”。
比如,“女性手机”、“儿童手机”、“商务手机”、“音乐手机”、“MP4手机”等细分产品,皆针对特定人群,开发了相应的增值应用,而不是一窝蜂的比拚销售价格和硬件配置。
    不仅如此,陆续推出的多样化功能型手机,甚至对迟钝的PC市场构成了威胁,且随着3G的到来,这种威胁可能越来越大。
    ——目前,PC的一般应用无非邮件、上网浏览、娱乐视听等,而这些细分市场正受到“黑霉”手机(可提供强大的电子邮箱业务)、智能手机(可直接浏览互联网)、影音手机等的侵蚀。如此,PC的不可替代性将不断受到质疑。
    接下来,3C融合的产业大背景下,PC的含义仅仅在于:与手机、电视机一样,综合信息接收终端之一。
    替代,或者被替代?“让我们重新认识PC!”——值得庆幸的是,后一句口号是联想最新打出的新扬天产品系列广告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