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去日本淘公司

(2006-06-22 22:10:26)

走,去日本淘公司

    陈志刚/文

“市场换技术”被基本反证后,“自主创新”作为一个新的产业振兴口号被提到了国策的高度。其目的是提高我国高科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完成产业升级,同时避免被国外相关产业设置的技术、专利等门槛所挟持。

为此,除国家科研投入增大、企业研发力度加强,以及相关配套政策逐步完善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实现——比如对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的收购。

两相对比,前者为产业崛起之根本,收购技术也不妨为可选捷径之一。

 

    日本企业是不错的收购对象

由于自然资源天然缺乏,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就视技术为立国之本。在所有发达国家里,日本几乎是技术交流最保守的一个。很长一段时间里,出高价也难买不到日本公司的技术。也正是在这一思路的长期熏陶下,日本高技术产业走在了世界最前列。

但最近的情况发生了变化。

长达十几年的经济萧条让日本很多企业失去了技术自卫的能力——随着成本的增长和市场竞争力的下滑,好多公司的生存都成了现实问题,这迫使日本不得不开始放松技术市场。比如,很多日本产品的制造搬到了中国和东南亚,软件研发的非核心部分也在向中国、印度转移——对此,日本传媒界紧张万分,不断呼吁产业界,不要把日本的技术家当全都搬到国外去。

而看到这一可乘之机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欧美和韩国企业都对日本动起了手脚,不同程度地收购了一批拥有技术的日本“中小型企业”,且所花成本并不高,低价买到高技术。

相对来看,中国产业界在这方面则显得有些迟钝和保守,或者说,还没有领会到获取日本技术的要领。

我们的企业更加热衷的是,千方百计建立与日本大企业的合作关系,试图通过这一途径获得技术许可。然而,事半功倍,甚至所获无几。

 

日本产业结构决定了核心技术掌握在小企业手中

要想摸透技术获取路径,首先就必须研究下日本的产业结构。

与中国不同,在日本的产业链中,大小公司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大公司拥有不错的品牌形象,但真正的研发和制造技术大都掌握在小公司手中。也就是说,一个大公司的品牌产品往往被上百家小公司的研发、生产技术支撑着。(日本的产业链,如图1所示。)

走,去日本淘公司

 这一生态环境下,公司的同一项技术或零件由多家小公司提供,所以技术和质量管理非常方便,只要调整给每个小公司的配额,就会刺激后者技术革新。

小公司由于资金实力差,没有市场能力,但不能产品化,只能依附于大公司,不过,他们可能拥有某项技术的全球最高水平。

比如,小灵通在中国甚嚣尘上的时候,很多中国企业都找OKI(冲电气)、东芝等大公司合作,同时给后者支付高昂的专利费。而我当时某留日华人朋友在日本开的公司就掌握着相关核心技术,但并没有中国公司愿意和他们合作。

也是这个公司,曾参加某日本大公司CDMA手机研发项目,研发团队有200多人的工程技术人员,由十几个公司的派遣工程师组成,而这家大公司的职工只有9人,他们的主要工作只是工程管理,技术都掌握在这些小公司手中。

     这一特殊的产业结构刚好为技术收购提供了可能,而且,目前这一结构正在持续的经济萧条中,逐渐松散起来。

为了在经济低潮中保持国际竞争力,日本的品牌大公司不断压缩产品成本,这让那些作为零部件供应商和技术提供商的小公司首先受到了冲击。他们除了还能拿到一些需要特殊加工技术的订单外,普通的产品生产都被转移到了其他国家——这些国家成本更低。

这样一来,靠大公司吃饭的零部件供应商开始纷纷倒闭,接下来就是软件研发小公司的生存危机……

 

韩国的经验

在这场技术收购潮中,韩国的行为或可提供借鉴——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韩国企业就开始乘虚而入,到日本大批收购中小企业。

将这些企业纳入囊中后,他们并不把公司搬回韩国,而只是让公司变成韩资,公司拥有的技术自然就变成了韩国的技术。

与此同时,这些小公司由过去承接日本大公司的研发订单变为承接韩国公司的研发订单,以支撑韩国公司的发展。反过来,韩国企业又利用这些公司,把自己的产品推送到日本市场——在此之前,非欧美国家的高技术产品要进入日本市场几乎不可能。

而现在,由日本公司(韩资)研发,韩国公司制造,再由日本公司(韩资)销往日本,这一模式已经被日本市场全然接受。

在此过程中,日本小公司解决了研发和市场资金问题,韩国公司则获得了技术,以及随之而来的市场,达到双赢!

其实,韩国几乎所有大公司在日本都设有分公司,这些公司承担的角色未必是产品销售,更多的是收集日本技术情报,在本部需要相关技术时,在日本收购相应的技术拥有企业。

与此同时,在政府鼓励下,韩国(还有日本)的企业还纷纷跑到美国,大肆收购那里的小型高科技公司。目前,美国有 11% 的小型高科技公司为国外企业拥有,其中亚洲就占了 20% 左右。

作为结果,仅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韩国就让日本在全球半导体和汽车行业里节节败退。

 

结合日本技术、中国制造,打造中国品牌

面临同样的机遇,为什么中国企业没有抓住?这或许也与我们的产业和企业特性有关。

中国传统的企业结构是大而全、小而全,再小的企业也是从零件到整机几乎全部自己制造。因此,受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企业对日本技术的认识也仅限于大公司。

不过,一旦看清楚了战略切入点,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利用对掌握核心技术的日本小公司的收购,达到提升品牌、冲击市场的目的。

可以想象的布局是:收购日本相关小企业后,中国企业可以利用日本技术,迅速研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然后,依靠已有的中国市场能力和制造技术,稳步开拓中国及世界市场,形成其强大的竞争能力;再将市场信息反馈回日本研发基地,改进和升级产品、计划和研发新产品,以日本的技术优势和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冲击国际市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