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安
王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269
  • 关注人气:2,58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狗撵书桌呱呱叫

(2012-12-03 14:38:41)
标签:

辍学率

课桌

农民工子弟

杨东平

韩清林

   

    村里的学校并到乡镇,农村孩子奔到城市,打工子弟学校到处被撵,城市学生纷纷出国全球飘 

 

狗撵书桌呱呱叫

 

文/王安

 

    虽然我很尊重柳传志,但我不同意他的说法。他说,中国企业家通常表现得很软弱,“除了害怕,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实际上,有些人,比企业家柔弱得多,连害怕是什么,连害怕都来不及,就被办了——比如农村学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11月17日发布《农村教育布局调整10年评价报告》称,2000~2010年,农村平均每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1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10年间,农村小学减少22.94万所,减少52.10%;教学点减少11.10万个,减少6成;初中减少1.06万所,减幅超过1/4。10年间,农村小学生减少3153.49万人,初中生减少1644万人。

    学校没了,学生上学难了,害怕过吗?试着抗争过吗?只好柔弱吧。

    农村学校的减少,除了学龄人口的减少,孩子随父母进城务工外,还有一个原因:农村土地流转,农户并村上楼。这是一股欲望超强的冲动,绝不比当年打土豪分田地逊色,亦绝对超过解放初拆城墙的劲头。各地都有高招儿,而大手笔的是重庆——欲在几年内令千万农民进城。当然,农民进了城,自家的耕地/林地/宅基地,就要交出来了,不能甘蔗两头甜都占着。

    这股冲动所向披靡,青山无柴烧自己也没用。村子并了,学校也就悬了,学校数量的减少是必须的。据杨东平他们在10省的抽样调查,农村小学生学校离家的平均距离为10.83里,初中生离家的平均距离为34.93里。我在贵州荔波县见到过那些孩子,清秀的脸满是汗水,每天来回要走3个多小时山路。

    路太远了,学生只好住校。据调查,农村小学生寄宿生比例为39.80%,初中生达到61.60%。但寄宿学校的生活设施甚差,据说寄宿生的身高,在不同年龄段均比走读生低3~5厘米。这有点让人起疑:不是已普及免费午餐了吗?

    高层已看出这里的毛病,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下面会说,谁盲目呀,我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土地,就是要甩包袱。

    农村孩子进了城也麻烦,到哪儿去读书?当然是打工子弟学校。但这些学校天生就不受待见,被撵得到处跑。

    2012年7月26日,名嘴崔永元和学者温铁军等致信教育部长袁贵仁,呼吁保留农民工子弟小学同心实验学校。7月31日,崔永元高兴地宣布:市/区领导已经第一时间和我们取得联系,大家取得共识,无论如何不能让同心学校的一个孩子失学。正说着,8月2日,同心学校的所在地,皮村村委会的大铲车和联防队员就杀到学校门口,两下就断了水。村领导可不是市领导。

    同心实验学校还是挺有名的,学校墙上挂着20多块金字招牌: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国家电网朝阳供电公司等的定点支教、志愿服务基地……但金字招牌挡不住大铲车。学校报了警,派出所说,我们无权干涉村委会的行为。

    村委会方面给出的理由是,同心实验学校“未按相关规定程序取得办学资质”。校方提出反证。真正的理由是什么?在许多地方,随着城市化外延,土地升值甚快,而不赚钱的学校就碍眼了。

    学校遇难,孩子们也为难了——据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理事长韩清林透露,近4年来,全国小学辍学率大幅回升,2008年辍学生63.30万人,辍学率5.99‰,2011年辍学生达到88.30万人,辍学率8.8‰,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了,小学辍学率却退到1999年前的水平。

    农村学生逃离农村,城里孩子却逃离城市——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9月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33.97万人,占全球总数的14,00%,居世界第一。2011年高中生出国学习人数为7.68万,占当年中国总留学人数的22.60%。

    自家村里的学校,被并到乡镇;丢下农村的课桌,孩子们奔到城市;城市打工子弟学校,像狗撵鸭子呱呱叫;城市学生纷纷出国,家长陪读买房,刺激他国的内需。

    中国学生的书桌,就这样在全国、全世界飘来飘去。 

 

    (此文首发20121121中国青年报P10《冰点周刊·世说新语》,原稿1630字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