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磊挑破了100年的泡泡

(2010-03-02 16:31:26)
标签:

杂谈

时时觉得咱中国人天天向上日日现代化了,海地震灾揪着心,谷歌去留瞪着眼,遇到官员要封北京地铁报摊,之一之二之八之九地评论挣巴——咱早已不是愚钝小民了,像泡泡一样反射着五彩阳光。但只要出个事,马上就把咱打回了原形。这回是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张磊,他向耶鲁大学捐款8888888美元。

大家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他的钱从哪里来?

乍一看,这是法律意识的体现,大家警惕性很高,明察所有黑暗。但张磊的事自有人管,中国美国都有大壳帽明镜高悬着,不劳旁人操心。小学生赖宁救山火遇难,过去是英雄,后来这种跨界行为被法律否了。

接下来有人问:如果没有中国大学几十年的培养,你张磊什么也不是,为什么不捐你中国的母校或大学?

这话有道理,接下来还可以问:为什么不捐希望小学?为什么不捐你的邻居张大妈?为什么不捐非洲难民……如果张磊问:钱是我的,我有捐赠选择权吗?——咱怎么回?据统计,中国人往学校捐钱最多的是娃哈哈段永平,捐浙江大学2.48亿元,浙大是段的本科母校。马上咱可以问:为什么不捐你读硕士的人民大学?为什么不捐你的小学中学幼儿园和接生医院?以及你爹妈的母校幼儿园……

这些问题后面似乎有法律的公平意识,也有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还有中国人知恩图报的道德标准,但走到极端就毁了。

早年曾有这样的规定:大学毕业为国家服务不够5年者,如果出国须交回国家的培养费,离开单位也如此,大有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之势。如今虽已没有这些规定了,但即时等价交换的观念却深入到大家的心灵深处:国家培养了你,你应马上孝敬国家。

美国人也讲究等价交换,美国的大学也期望毕业生多多回报母校,经常的就向校友募捐。学校的产品是教育,但在要你付钱购买教育之前,美国人做足了功课,让你心甘情愿。他们对自己的教育有足够的信心,相信一定能延后得到收益:如果你是穷人,学校就把学费生活费全包了,说学校因为有了你变得更加精彩;如果你陷入爱情,没有老师会责骂你;你毕业了,学校会给你寄上学校董事的选票;你捐款了,学校会告诉你捐款的用度……

    令人惊讶的是,今日中国人还在期望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100年前,美国人就有了这种延后收益的信心。1919年,美国人司徒雷登筹建私立燕京大学,到1937年他在美国募捐到了约250万美金,这是燕京大学的主要经济来源。这种信心在司徒雷登之前就种在了美国人心里,所以100年后,美国大学还在时时给中国学生奉上奖学金和生活费,他们相信早晚会出现张磊。        

中国的大学没有这种信心,于是走上了另一条路。比如燕山大学扩建,政府帮着征用了3700亩土地,每亩给了农民6万元补偿。4年后,农民发现部分土地被变更性质后高价出让,每亩130万元。

中国的大学对自己的教育产品没有信心,因此急着即时兑现收益,但这还在法律的公平意识、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和知恩图报的道德标准范畴里。而把公益性质土地商业卖出,已是违法犯罪,全无公平。

比起美国人延后获得收益的信心,中国人还在即时兑现中挣扎,至少落后100年——张磊挑破了这个泡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