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市价估值」(Mark to
Market)一词,在今后几个月会时有耳闻。它是金融企业老板的恶梦,是个别银行、投资银行的催命索。它是市场动荡的源泉,也是次贷危机最终走向平静的前提。
「按市价估值」,正在将次贷危机推向一个新的高潮。2007年8月爆发的次贷危机,在当时是以部分不符规定的按揭贷款(即次级按揭)爆煲为主题。12月触发了商业票据信用危机,债券市场交易至今仍几乎断流。2008年1月,以美国债券保险商可能破产为契机,股票市场开始大幅调整。3月份的主题则是资产价值因「按市价估值」而连续大规模缩水,触发借贷环境恶化,现金流紧绌,甚至断裂,对冲基金、投资银行应该是这一轮动荡的主要牺牲品。
在过去的三个星期,一批对冲基金、投资银行先后出事。著名对冲基金Peloton
Partners、杠杆私募基金凯雷,先后宣布清盘结业。投资银行贝尔斯登也因「资金状况急速恶化」而告急,要求美国联储紧急注资,最终被JP
Morgan收购。这些金融企业,均为各自领域的精英,并未巨额涉足次级按揭贷款(贝尔登斯有一部分),却因借贷环境骤变而纷纷堕马。
无论是对冲基金还是投资银行,都是通过大量借贷而杠杆运作的。当市况逆转时,银行收紧对冲基金的银根,迫使他们平仓减债。平仓带来价格下滑,资产缩水,抵押值下降,银行进一步抽紧银根,导致进一步的平仓甚至清盘。于是个别财政状况疲弱的基金,推动整体价格的下跌,使得所有拥有这类资产的基金、投资银行,必须按市价重估资产价值。由于抵押值下降,他们的贷款环境转差,导致新的更大的沽盘。斩仓盘带来恶化循环。个别基金金的问题,通过「按市价估值」变成整个行业的问题,需要全体拨备。
刚刚清盘的Peloton
Partners对冲基金,曾是名嘈一时的市场骄子。该基金去年大力沽空次贷产品,在去年录得87%的回报,于2007年12月当选为ABS种类最佳基金。然而,两个月之后,由于银行突然抽紧根银,资产价值下跌又无法套现,在两周内土崩瓦解。如果说2007年是策略决胜负(高盛因沽空次贷获利而美林因庞大次贷资产受损),笔者认为投资银行在2008年面临全面的行业性挑战。投资银行都面临资金环境恶化的困扰,他们所有的自营资产都可能受到「按市价估值」的打击,对冲基金更是如此。
更大的挑战,来自房地产的「按市价估值」。大量次贷房地产资产,被打包放入特别投资工具。许多房贷已经成为坏帐,但是清盘官(servicer)还没有拍卖清货。美国房价因此尚未大跌,银行的资产也是以此市价估值的。不过,房价几乎肯定难以长期维持在目前的水平。次级按揭贷款的断供率已近40%,经济衰退之下就业市场明显恶化,当年有正常收入有能力供楼的人士的财务状况也出现问题,断供率也开始上升。一旦有人「跳楼大减价」,在「按市价估值」机制下,少数房屋的甩卖可能影响到上千万住宅的价格,由此影响到银行整个按揭贷款组合的估值,引发一轮又一轮的拨备。如果说金融资产估值缩水对投资银行打击甚大,住宅按揭估值缩水对零售银行的冲击一定不小。此外还有开始出现危机征兆的商业按揭,以及相关衍生产品。
从任何意义上说,次贷危机的最坏时刻尚未到来,新的可能更大的动荡随时可以发生。贝尔斯登被收购,只能说次贷危机中的一个浪潮得到平息。在今后的市场动荡中,不排除还有其它银行、投资银行大幅亏损,甚至资本金尽失,股权易手。
不过冬天再冷,春天总会来临。当市场价格基本理顺,金融机构所持有的资产组合基本完成市价估值程序,则意味金融黑洞大体得到清理,银行再意外地宣布巨额拨备的机会开始变小。
市场是有效率的。美国经济进入衰退,可以通过资产价格反映出来。消费放缓,信用卡坏帐上升,也可以通过价格反映出来。市场厌恶的是不确定性,是因「按市价估值」可能造成的金融企业倒闭,以及由此带来的系统风险。这是一般分析难以量化的,价格变化难以体现的。次贷危机的动荡之源在此,持续多久、为害多深也取决于此。
金融市场的「按市价估值」刚刚开始,房地产市场则仍在胶着状态。次贷危机的第二只鞋,似乎听到悉悉嗦嗦的解鞋带声,不过还没有落下。
本文原载于经济通,为个人观点,并非任何劝诱或投资建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