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舅婆今年十月就要过99岁生日了。年纪虽然大,脑筋却还清楚,只是腿脚不行了,只能拿着一个方凳,一步一步挪。去年冬天,老人家从老家常州到北京,投奔她的大女儿,也就是我的母亲。为了怕麻烦别人,一个冬天她没有下楼。
也是。我的母亲快80岁了,80岁的人照顾100岁的人,负担够重的。
但是,舅婆是我家的功臣。她二十几岁守寡,拉扯大了四个孩子,又帮助带大了几个孙子,在几个重孙子身上,她也下了功夫。眼看第五代要出世了,她一定会看到的。
尽管我因为忙,不能伺候在老人身边,但是,总想为老人做些什么。
春天了,我想着接老太太到乡下晒晒太阳,老太太怎么也不去,她的说法是,这么老了,出去不好看,怕吓着别人。
我生气了,对我母亲说,这次不去,以后就别去了。母亲把这句话喊给了老太太(因为她耳朵不行了),老太太答应了。
在我家呆了一天,在外面晒了一天,老人家高兴。但是高兴时她老人家还是小心,尽量不喝水,怕上厕所麻烦别人。真的让我们这些晚辈感动万分。
在我家,看到了几件她眼熟的东西,让我也惊讶她老人家的记性。那是我妈妈出嫁时的陪嫁。
这几件东西,是当年流行在江南一带的锡烛台、锡酒壶、取暖的铜汤婆子、铜茶壶和铜盆。
妈妈告诉过我,她是抗战胜利那年结婚,就是说,距今已经六十多年了。舅婆走过这些堪称文物的东西,居然一件件说出了它们的来历,这件是谁送的,那件又是谁送的。母亲在旁边听,都是对的。我想,妈妈的思绪,又回到了六十多年前。
妈妈的陪嫁,对于我来说,也是宝贵的财富,我现在还不能用文字来准确表达我的感觉,但是,这些东西摆在我家,我总觉得这是些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在诉说,它们在思索,它们在注视,我会善待它们,有一天,我的儿子,我的孙子,也会看到,也会拥有,这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